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傅容容
2003年,陈邦在长沙创办爱尔眼科时,心里装着一个简单的念头:让更多人看清这个世界。二十多年过去,从最初那间诊室起步,他带领团队将眼科医疗服务延伸到全球968家机构,让千万双眼睛重获光明。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1965年出生的陈邦,骨子里带着湖南人特有的韧劲。年轻时在医疗行业摸爬滚打的经历,让他见过太多人因眼疾陷入黑暗:偏远山区的老人因白内障看不见稻田的轮廓,打工者因眼伤握不住赖以生存的工具。“那时候就想,要是能有个地方,让普通人不用跑断腿、花大钱,也能看好眼睛就好了。”
2000年,陈邦创业数年后转型自建医院。经过两年的筹划,2003年,长沙爱尔、沈阳爱尔应运而生,在此之后,爱尔眼科的连锁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快速萌发。
“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这是爱尔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也是陈邦建立爱尔的初衷。“初创爱尔的时候,我经常会去门诊看看。有天一位娭毑走进诊室,突然跪下对医生磕头,把我吓了一跳,赶忙把她扶起来。”陈邦回忆,这名老人从偏远乡村来的,因为眼睛看不见,多年生活无法自理,如今终于在这里治好了眼睛,能看清了,因此激动地叩谢医生。
正是这些声音,慢慢在陈邦心里勾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像毛细血管一样,把医院开到老百姓家门口?”
让“看得见”不再是少数人的幸运,而是更多人触手可及的权利。这个想法后来长成了爱尔的“分级连锁”模式——从中心城市医院到省会医院,再到地级市、县级医院,四级网络像一张细密的网,把优质医疗资源“沉”到基层。这张网如今覆盖全国90%以上省会城市、80%的地级市,触角延伸至国内805家机构。
有人问陈邦,从几个人的小诊所做到五万人的集团,最关键的是什么?他总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这“一件事”,就是让更多人看得清、看得好。这张用二十余年心血织就的光明之网,托起了亿万人的清晰“视界”,也成了陈邦口中那“一件事”最坚实的注脚。
创新是骨子里的基因
2009年,爱尔眼科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首家IPO上市的医疗机构。敲钟那天,陈邦拉着团队开了一整天会。“上市不是目的,是手段。”他在会上说:“我们手里拿着医疗行业的好牌,要是打烂了,对不起信任我们的患者。”
这份“不打烂牌”的清醒,成了爱尔创新的底色。在陈邦看来,医疗行业的创新不能“飘在天上”,必须贴着患者的需求走。他发现很多家长没时间带孩子定期查视力,就拉着科研团队琢磨:“能不能做个像手表一样的东西,悄悄记录孩子的用眼习惯?”
于是,全球首款青少年近视防控人工智能设备“云夹”诞生了——孩子戴在身上,就能实时监测用眼距离、时长,数据同步给家长和医生,成了无数家庭的“视力保镖”。
在人才培养上,他的“混搭思维”更是打破了行业常规。“光靠自己培养太慢,得让医院和大学‘结婚’。”他与中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开展跨界合作:医院成了高校的临床教学基地,教授们来坐诊;医生去高校读博,把临床问题变成科研课题。如今,爱尔已有180多位硕/博士生导师,培养出600多名硕博士。
光明之外,还有温度
在爱尔的档案室里,有一份特殊的账本:二十多年来,公益投入21.35亿元,资助200万人次眼病患者,科普教育覆盖2亿人。
这一切的起点,是他首创的“交叉补贴”模式。“不能让有钱人享受好服务,穷人就只能等着。”陈邦的想法很朴素:用高端诊疗项目的利润,补贴贫困患者的基础治疗。
为此,他发起成立爱眼公益基金会,爱尔的医生们跑遍31个省市区,在“精准脱贫光明行”活动中,医疗队开着改装过的“光明车”翻山越岭,车斗里装着手术设备,车顶架着科普展板。
21.35亿元公益投入、近2亿人次科普、约200万人次眼病资助,这些数字背后,是陈邦“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权利”誓言的千钧重量。蝉联三届“中华慈善奖”,正是社会对这份赤子之心的最高回响。
回望六十载春秋与二十度创业寒暑,这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光明的湘商,眼底澄澈如初。“这一辈子,其实只做了一件事,”陈邦的声音平和而笃定,“就是让更多人,能看见这世界的好。”
而这世界的好,或许就藏在千万双重见光明的眼睛里,藏在一位创业者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