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康熙回京那天,京城并不平静。皇帝亲征大胜,却没有丝毫喜色。他的第一件事,不是凯旋

康熙回京那天,京城并不平静。皇帝亲征大胜,却没有丝毫喜色。他的第一件事,不是凯旋祭告,不是犒赏三军,而是处决三名太子近侍。随后,一道接一道封王诏令,从乾清宫发出,皇子们排着队接旨。老大封郡王,老三封郡王,老四、老五、老六……接连封为贝勒。而原本居中统政的太子胤礽,却被冷落在一旁。杀侍卫、封皇子,这一套组合拳打得毫不留情。局势变了。胤礽的位置,开始松动。

1696年,康熙第四次亲征蒙古。目标是噶尔丹,准噶尔部大汗,一位多次抗命、屡败屡战的老对手。康熙不放心,把江山丢给谁都不行,只能亲自披挂上阵。

京师留给谁打理?太子胤礽。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托孤,而是对储君的实战考验。康熙走前,把朝政交给胤礽,并授予全权,令其亲理六部奏章、总揽百官朝议。

胤礽不负所托。政务处理妥当,朝野称颂。康熙在西北打得热火朝天,京中却稳如磐石。皇帝打得放心,太子也赢得口碑。

可太子不止于“守家”。他开始扩张势力,任用亲信,安插眼线,甚至插手兵部与内务府事务。掌权的太子,越发像个“准皇帝”。

康熙不是没察觉。西征归来,他的目光冷了。

1698年,康熙回京。凯旋而归,却并不喜形于色。他看到了太子身边新提拔的三名侍卫。这三人非出身高门,也非军功累积,却能在一年内快速跻身禁军核心,显然背后有人撑腰。

康熙不问理由,直接下令斩首。三人,齐齐枭首,理由是“擅改兵籍、朋比为奸”。

满朝哗然。太子不言,脸色惨白。

紧接着,大动作来了。

康熙下令分封诸子:

——皇长子胤禔,封直郡王;

——皇三子胤祉,封诚郡王;

——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六子胤祚,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统统晋封贝勒。

短短十天内,五道诏书连发。

整个皇子序列,被迅速打乱,太子胤礽却未有一字提及。

这是“另立山头”的信号,也是对胤礽的一次正面挑衅。胤礽曾是唯一的“储君”,而今,“候选人”变成七八人。

康熙把太子推向孤岛。

1708年秋,康熙携诸皇子前往木兰围场狩猎。这是他每年最重视的活动之一,也是观察子嗣能力的重要平台。

就在这次行猎期间,一桩离奇事件发生了。

某日深夜,帐外发现有人窥视内殿,被守军擒获。据传,此人是太子安排,目的是监视皇帝行踪。

康熙震怒,下令彻查。虽然最后并无实证,但风声已起,皇帝心防再度加深。

几日后,康熙没有等太子解释,直接在木兰秋狝现场宣布——废黜太子胤礽。

他列出罪状:任用奸人、骄纵残忍、不敬父皇、与权臣暗通款曲。

胤礽被软禁咸安宫,削除一切头衔。满朝惊愕,皇子惶然。

紧接着,又有一批太子党羽被清洗,处死、流放、贬官,整整一月,京师风声鹤唳。

康熙“包容二十年”,终究压不住火。曾经的储君,被一夜打回原形。

而其他皇子,地位却在节节攀升。

胤禛、胤祉、胤禩,成为皇权下一轮角逐的新主角。

1709年,风向又变了。

康熙突然宣布复立胤礽为太子。理由不明,动机复杂。

一说是朝中大臣强烈请命,一说是康熙年迈想要稳定储位,还有人说,康熙在胤礽和诸子之间找不到更合适的继承人。

胤礽重获太子身份,却已非当年风光。

他行事低调,言语谨慎,不敢再动用亲信。可曾经的烙印抹不掉,皇帝的猜忌不减反增。

1709至1712年,是太子最艰难的三年。他被名义立为太子,却无实权。他尝试修复关系,却处处碰壁。他想清除障碍,却遭到弹劾。

最终,1712年,康熙再度下旨——废除太子胤礽,理由依旧是结党、私宴、行止不轨。

胤礽再次被幽禁,此后终生未复起。

两立两废,空有嫡长身份,终成宫廷牺牲品。

康熙晚年,继续分封皇子。胤禛崛起为“雍亲王”,逐步掌握实权。其他皇子各怀鬼胎,形成“九子夺嫡”格局。

太子之争,从宫墙之内,烧到了满朝官场。

康熙想平衡,最终反被困在皇权游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