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曾约定,1995年将海参崴归还我国,为何至今仍没兑现承诺? 海参崴坐落在俄罗斯远东,靠近日本海,面积不算大,大概330多平方公里,三面环海,对俄罗斯来说是少有的不冻港,虽然冬天会结冰,但冰层薄,用破冰船一捅就通了。 这地方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清朝时属于吉林将军管辖范围,那时候叫海参崴,因为盛产海参。 但在19世纪中叶,清政府对外交形势把握不住,1858年签了《瑷珲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变成中俄共管,1860年又签《北京条约》,直接把包括海参崴在内的土地永久割让给沙俄。 俄罗斯人给它改名叫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是“统治东方”。 现在说到那个所谓的约定,传闻是说1945年二战结束时,苏联和中国民国政府签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里面有条款说苏联承认中国对海参崴的主权,50年后也就是1995年归还,还得开放成自由港给苏联用。 实际上,1945年的条约重点是外蒙古独立、旅顺港和大连的共管,苏联军队从满洲撤离,这些条款后来基本执行了,旅顺港在1955年就还给了中国。 但关于海参崴,一点都没提。为什么会有这个传闻?可能是一些坊间说法混淆了条约内容,或者是民众对失地的一种愿望表达。 二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本该在领土问题上更有话语权,但当时实力弱,没参加雅尔塔会议,利益没得到充分保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一度密切,1950年又签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里面有经济援助和边境确认,但还是没海参崴的事。 传闻可能源于这个时期的一些非正式讨论,或者是混淆了旅顺港的归还期限。 苏联为什么不承认之前的“约定”?因为它本来就不存在,民国时期的条约在新政权下需要重新确认,但档案里根本没这个记录。 类似传闻往往在网络上流传广,但却缺少官方来源支持? 进入冷战期,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代边境冲突不断,珍宝岛事件就是典型,差点打起来。但那些冲突集中在黑龙江一带,没涉及海参崴。 1970年代后期,谈判慢慢恢复,1980年代末苏联开始调整政策,但重点是解决小岛争端,不是大片领土。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远东地区,叶利钦政府忙着内部稳定,对中国边境问题采取务实态度。 1991年,中俄签了东部边界协定,确认了大部分边界线,但海参崴早就通过19世纪条约固定了。 如果真有1995年归还的承诺,俄罗斯会这么安静吗?事实上,1995年什么都没发生,海参崴继续作为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基地,经济上也没大变化。 为什么这个承诺“没兑现”?因为它从头到尾就是个误传。相反,2001年,中俄签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说两国没有领土争端,中国承认现有边界,包括海参崴属于俄罗斯。 2004年,又签补充协定,解决了最后一点边界问题,总共归还了中国几百平方公里小岛,但远东大片土地没动。俄罗斯把海参崴当成通往亚太的钥匙,人口虽少,但军事和经济潜力大。 这个传闻为什么这么持久?可能因为海参崴对中国有实际意义。东北地区吉林和黑龙江是内陆省,缺少出海口,经济发展受限。如果有海参崴,就能直通日本海,运货方便。 但现实是,俄罗斯自己也开发不足,远东经济落后,人口流失。 近年来,中俄合作加深,2023年俄罗斯开放海参崴作为中国国内贸易转运港,中国船只可以从东北运货到华南,中途在海参崴转,不算国际贸易,节省成本。 从2023年6月开始,货运量涨了不少。这种合作是不是比领土争端更实际,它不改变主权,但给东北带来实惠,俄罗斯也借中国资金开发远东。 从更广角度看,中俄关系现在是战略伙伴,贸易额高,能源和基础设施合作多。俄罗斯面对西方制裁,更依赖中国,但也不会在领土上让步。 历史上,俄罗斯归还过一些小领土,比如2004年的黑瞎子岛一半,但那是边境调整,不是大城市。 这个传闻的传播,还跟网络时代有关。但官方层面,中国外交部从来没正式索要海参崴。相反,强调友好合作。 现在,海参崴还是俄罗斯的,成了远东联邦区首府,旅游和贸易活跃。中国人在那儿投资房产和生意,关系融洽。但传闻还在网上飘,为什么没兑现?因为没这个承诺。 它可能是民众对故土的念想,或者是混淆了其他事件。你觉得,面对历史,我们该怎么平衡情感和事实?领土问题复杂,涉及主权、民族和经济,盲目相信传闻,只会误导自己。 最后,合作才是出路。中俄通过“一带一路”和远东开发,互利共赢。海参崴港对中国开放后,东北货物南下快了,成本低了,带动就业。 如果当年真有约定,现在会不会不一样?但历史没如果,重要的是当下选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