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明朝开国立下大功,为什么朱元璋不肯重用他?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龙湾之战那年算起。 当时陈友谅带着巨舰直扑应天,满朝文武要么主张跑,要么劝朱元璋投降,就刘伯温站出来拍桌子:“跑什么?降什么? 陈友谅骄横得很,咱们设个埋伏,就能把他打趴下!”后来果然如他所料,龙湾一把火差点烧光陈友谅的家底——就这功劳,够不够分量? 可朱元璋称帝后大封功臣,你猜怎么着?李善长那伙淮西老乡,不是国公就是侯爷,俸禄堆成山。 轮到刘伯温,就给了个“诚意伯”,俸禄才240石,连李善长的零头都不到。 这还不算,每次议事,朱元璋看着刘伯温的眼神都透着股琢磨劲儿,好像在说:“你小子是不是又看透我想啥了?” 为啥?刘伯温太聪明了,聪明到让朱元璋睡不着觉。 打天下时,朱元璋需要他这颗“定盘星”,可坐了江山,这颗星就太亮了。 有次朱元璋问他定都的事,刘伯温直言不讳:“长安、洛阳都好,就是眼下国力不够;汴梁四面受敌,不行;还是应天吧,就是得加固城防。” 话是实在话,可朱元璋听着就不舒服——合着你啥都懂?我这个皇帝当得像个学生? 更要命的是,刘伯温不懂藏拙。他是浙东人,跟李善长的淮西集团本来就不对付。 有回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犯了法,李善长求刘伯温网开一面,刘伯温偏不,直接上奏砍了李彬。 这一下就把淮西集团全得罪了,天天在朱元璋耳边说他坏话。朱元璋呢? 嘴上不说,心里门儿清——他正愁没借口平衡势力,刘伯温自己送上门来,不压着他压谁? 后来刘伯温告老还乡,按理说该安稳了吧? 朱元璋偏不放心,隔三差五派人去“慰问”,其实就是监视。有次刘伯温病了,朱元璋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去看病,结果药一吃,病情反倒重了。 你说这背后没点猫腻?谁信啊。 说到底,不是刘伯温没本事,是他的本事太扎帝王的眼。 朱元璋要的是听话的臣子,不是能看透他心思的“神算”。 功高震主这话,在刘伯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你帮我打下了天下,可天下是我的,你的聪明,就得给我藏起来,藏不住? 那我就只好让你“没用”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