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如果不离开毛主席,不去遥远的苏联,说不定真的会改变中国的历史,但倔强、执拗的贺子珍决绝的离开了,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后来她到了莫斯科也后悔,但一切都晚了。 贺子珍出生在江西永新县一个普通家庭,大概是1910年的事。她从小接触教育,16岁就参加革命,跟兄长贺敏学一起组织农民武装。1927年,她上井冈山,在袁文才部下做宣传。那时候,井冈山是革命根据地,她通过报纸了解湖南农民运动,对毛泽东有初步认识。秋收起义部队上山后,她参与迎接工作,两人就这样认识了。相处几个月,他们志趣相投,都投身革命事业。1928年5月,他们在象山庵简单结婚,邀请朱德、陈毅等人参加。婚后面对国民党围剿,她帮忙处理文件,照顾生活。长征开始,她随队出发,途中生育多次,但孩子多因条件艰苦分离或夭折。这段经历让她身体虚弱,留下不少隐患。 长征中,她弟弟贺敏仁涉嫌违反纪律被处决,那件事成了她心头的一块疙瘩。调查显示,他只拿了少量铜板,却被夸大处理。1935年4月在贵州,她保护伤员时遭敌机轰炸,身上嵌入17枚弹片,医生取出部分,但有些留在体内,成了终身疼痛源头。到陕北延安后,她加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延安那时是抗日中心,毛主席工作忙碌,主持决策,与各界人士交流。她身体不适,加上生育影响,需要休息和丈夫关心。但两人性格都强,她不善表达,沟通少,矛盾渐渐积累。她看到毛主席与一些女同志接触多,觉得不对劲,争执增加。毛主席搬到另一窑洞住,这让她更难受。 1937年夏,她决定去苏联治病和学习,想取出弹片,提升文化水平。她觉得革命多年,文化低是短板,还年轻能补上。毛主席劝她别走,说现在情况不同,能让她过好日子,还提到过去掉泪三次,包括听说她受伤时。她不听,坚持走。去西安途中,毛主席派人送木箱,里面是她遗忘用品,并带口信让她回来。她拒绝了。在兰州等飞机,又一口信传来,她还是没理。飞机起飞,她就这样离开了延安。到了苏联,医院检查弹片位置危险,无法手术。她很快后悔,认识到自己太倔强,人性弱点让她做出这步。如果留下来,或许能参与更多事,影响历史进程,但一切晚了。 在苏联,她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萧力。但孩子体弱,1938年染病夭折。这打击太大,她与人争执,被误判精神问题,关进病院九年。那段时间,医院条件差,苏德战争爆发更糟。1947年,经王稼祥夫妇帮忙,她获释回国。先到哈尔滨,担任东北财经委员会党支部书记,后来调东北总工会工作。1949年南下上海,当杭州市妇联主任。1950年定为残疾,回上海休养。新中国成立后,她在上海生活,女儿李敏成了她与毛主席联系的桥梁。多次想见面,但没实现。1959年庐山会议,她被召上山,两人重逢,握手交谈,回忆过去。此后她在北京住一阵,又回上海。 晚年她身体渐衰,旧伤复发。1984年4月19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73岁。遗体葬于上海公墓。她的生命从革命青年到晚年分离,留下许多感慨。如果不那么执拗,留在延安,命运会不会不同?她后悔离开,觉得人性弱点害了自己。历史就是这样,一步错步步错。她与毛主席的婚姻本是患难与共,却因个人决定分道扬镳。想想看,如果她没走,中国历史某些方面说不定有变化。但现实是她走了,后悔也没用。这提醒我们,决定时要多想想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