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林业局正式公布首批25个市级“小微湿地+”名录,标志着重庆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入选小微湿地既涵盖生态保育、生态修复和产业康养等多种类型,实现了湿地保护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科普教育等有机融合,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休闲空间。
近年来,重庆将湿地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在全国率先探索“小微湿地+”模式,梁平区更凭借“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得到国家林草局充分肯定和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为推动小微湿地保护修复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推进”,2024年7月,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每个区县建成不少于1个示范点、2027年全市达120个的目标;同年12月,市林业局配套出台《“小微湿地+”认定实施办法》(试行),通过制度保障与资金支持,为“小微湿地+”建设按下“加速键”。
据介绍,2025年1月启动示范点申报以来,重庆各区县积极响应,经技术审查、专家评估等程序,最终梁平区猎神村梦溪湉园、开州区王家湾、大足雅荷湿地等25处小微湿地脱颖而出,涵盖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旅游、生态保育等六大类型,成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备的“样板田”。
生态产业
小荷花“种”出大产业
在大足龙水的雅荷湿地,“小微湿地+生态产业”模式让湿地植物成为“致富草”。这里不仅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荷花种质资源库,更通过太空育种、品种改良等技术,累计培育荷花品种1000余个、湿地植物2000余种,其中32个新品种被载入《中国荷花品种图志》,占全国新品种的15.6%。园区内,200余亩太空荷花、30余亩睡莲、20余亩水生美人蕉构成“水上花田”,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带动就业9000人次,年增收超百万元;更通过水生植物净化系统,将河水从Ⅳ类提升至Ⅲ类,实现“净化+景观+产业”三重效益。
大足龙水的雅荷湿地。
生态修复
废弃地变身“网红打卡地”
开州区的麻场湾与王家湾小微湿地,则用“生态修复+”模式书写“变废为宝”的故事。麻场湾依托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栽植落羽杉、中山杉等耐淹乔木3.5万余平方米,结合林塘复合系统、泡泡湿地等技术,将昔日脏乱的湖湾打造成“观鸟赏花亲水”的网红地;王家湾则以基塘为核心,种植荷花、水蓼等水生植物2万余株,塘基栽植落羽杉等乔木500余株,不仅修复了6.77公顷坑塘水面,更吸引小白鹭、苍鹭等水鸟栖息,成为生态研学的“天然课堂”。
王家湾小微湿地。
生态旅游
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云阳县黎明古村的“小微湿地+生态旅游”,则让传统村落在湿地保护中“活”起来。依托厚财沟河道整治、鱼塘改造的人工湿地,结合彭氏宗祠、古民居修缮及农耕文化传承,这里不仅恢复了湿地生态,更打造出五彩稻田、智慧农业大棚、非遗“亚亚戏”体验等项目。2024年,黎明古村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总收入400余万元,村民通过农旅融合、手作体验等途径增收,真正实现“湿地美、乡村兴、百姓富”。
黎明古村小微湿地。
环境整治
尾水变“活水”润民生
在荣昌区杨家湾,“小微湿地+环境整治”模式破解了“污水治理+产业用水”的双重难题。项目利用睡莲、风车草等9类湿地植物,将污水处理厂尾水从劣V类净化至Ⅳ类,不仅改善了濑溪河水质,更通过铺设1800米再生水管道,为园区4家企业提供生产用水,年供水量达19万立方米,企业生产成本降低16.67%;同时,村集体通过合股联营模式,带动614名村民入股,2024年分红近10万元,实现“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的共赢。
杨家湾小微湿地。
环境整治
建文化广场提升区域价值
沙坪坝区凤凰镇文化广场“小微湿地+环境整治”项目,建设总面积约288900平方米,属于沙坪坝工业园青凤组团启动区环境绿化工程。项目利用场地原有溪流打造生态滨水景观带,重塑河道、进行绿化,并建设了旅游设施等,打造成集休闲娱乐、健康旅游、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文化广场。项目建成后,生物多样性得到提升,改善了生态和人居环境,同时依托小微湿地打造的文化广场,提升了区域价值,为周边人群提供了休闲场所,社会效益显著。
凤凰镇文化广场。
从“小湿地”到“大生态”,重庆正以“小微湿地+”为笔,在巴渝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重庆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太强表示,下一步,重庆将持续巩固“小微湿地+”保护建设成果,进一步探索小微湿地与环境治理、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民宿康养的深度融合,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得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让“小微湿地+”建设在助推美丽重庆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