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重庆江津探索集体林改新路,多方利益联结助农增收

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紧扣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线,以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为抓手,探索“流转+托管”“利益共同体”“政策集成”等创新模式,推动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落地见效,蹚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林农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针对集体林改难点,江津区探索出三大改革路径,让林农、村集体、经营主体转向“抱团共赢”。

“流转+托管”激活规模化经营。在猫山片区,江津区率先推行“三统一分”模式:统一规划布局,将流转的林茶基地划分为“核心生产区”“生态修复区”“观光体验区”;统一技术标准,制定《猫山云雾茶标准化生产手册》,覆盖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22项关键指标;统一市场销售,注册“猫山硒茗”地理标志商标,与连锁商超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分片托管实施,将50亩至100亩管护区域承包给周边农户,既解决规模化经营难题,又让林农“离乡不失地、不种有收益”。目前,猫山林茶基地已带动300余户林农参与管护,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

“经营主体+村集体+林农”绑定利益链。江津区跳出“一租了之”传统模式,构建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林农不仅收租金,还可通过劳务、技术入股分红;村集体统筹流转矛盾、争取政策支持,以“定额管理费+项目分成”获益;经营主体则通过规模降本、品牌增值等方式提升效益。例如,重庆市旺发茶叶有限公司推行“定额租金+托管金”模式,支付林农土地租金后,将茶林管护交由村民负责并按面积支付托管费,既保障了林农稳定收入,又降低了企业管护成本。目前,全区超60%的林业经营主体已经与村集体、林农建立了“分成+租金”“托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惠及林农2万余户。“政策+服务”破解经营主体痛点。针对林业经营主体“融资难、审批慢、监管散”问题,江津区打破部门壁垒,统筹林业、农业、商务等部门资源,集成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优化行政许可流程,推行“减证便民”,确保营业执照、设施用地等事项“简办快办”,办理时限压缩60%;创新“双线台账+分类包干”监管模式,通过市场监管部门与林业部门信息共享,实现“精准监管+靶向服务”。2024年,全区新增林业经营主体28家,新注册“猫山吟翠”“四面雪芽”等茶叶品牌20余个,林业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显著激发。

改革带来的变化,直观体现在数据与民生中:

林业经营主体“动起来”:全区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多元化格局,第一产业吸引超200个经营主体,第二产业(林产品加工)达200余家,第三产业(森林旅游、康养)超50家,2024年林业总产值达96.5亿元,同比增长4.8%。

集体林“活起来”:累计流转集体林地超10万亩,经济林基地扩至70余万亩,笋竹、花卉等特色产业规模攀升,曾经碎片化的“巴掌林”变身“连片田”,新技术、新品种加速推广。

林农“富起来”:以猫山为例,残次山林变身为茶叶与生态旅游双主导产业基地,年总产值超2亿元,带动周边乡镇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农户、合作社等年增收25%至40%,林农人均增收1800元。

江津区的实践,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彰显了通过机制创新激活林业资源、带动多方共赢的强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