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中国潜艇秘密穿越对马海峡未被日韩侦测,凸显解放军对第一岛链水文环境的掌握和潜艇静

中国潜艇秘密穿越对马海峡未被日韩侦测,凸显解放军对第一岛链水文环境的掌握和潜艇静音技术的突破。基洛级636M型虽非最新装备,但其优化后的橡胶基座推进系统和消声瓦设计,噪音仅105分贝,接近海洋背景音,成为隐蔽行动的理想平台。此次行动不仅验证了远海潜航能力,更为未来实战突防积累了关键数据。 特朗普宣布向俄周边部署两艘核潜艇(推测为“俄亥俄”级或“弗吉尼亚”级),旨在强化对俄战略挤压。但俄军反潜体系已高度戒备:太平洋舰队近期增派“伊尔-38”反潜巡逻机,并启用鄂霍次克海海底声呐阵,可对进入日本海的美军核潜艇实现72小时内追踪锁定。中俄联合反潜演练恰是对此的直接回应。 演习中,中俄以基洛级潜艇互为“假想敌”,模拟水下对抗与联合猎潜。俄军“沃尔霍夫”号潜艇与中国“长城210”号协同测试数据共享机制,突破北约国家的水下通信技术壁垒。更关键的是,双方派出专业救援船(中国“西湖号”、俄“别洛乌索夫号”)演练潜艇联合救援,此类深度协作通常仅存在于军事同盟国之间,凸显战略互信。 美军核潜艇虽技术领先,但中俄依托地理优势构建“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俄军“俱乐部”潜射导弹(射程300公里)与中国052D驱逐舰的YJ-21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形成火力互补,可覆盖日本海至西太关键航道。而柴电潜艇在浅海复杂水文环境中反而比核潜艇更易隐蔽,抵消了部分技术代差。 若美军核潜艇逼近俄远东水域,将触发三重反制:俄军核潜艇启动“二次核反击”演练,中国提供战场水文情报支持,而中俄水面舰艇编队则通过拖曳式低频声呐构建联合反潜网。这种立体防御体系,迫使美军核潜艇难以进入发射阵位,战略威慑效果被大幅削弱。 中俄此次潜艇协作的价值远超象征意义——它证明两国能在短期内整合情报、装备与战术体系,形成有效反制力量。面对美国核威慑,中俄以“非对称+体系化”反潜能力对冲,既避免直接核升级,又抬高了美军的冒险成本。未来若延续此类实战化联演,西太水下力量格局或将迎来根本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