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29年,朱德和妻子正在吃饭,突然,敌军踹门而入:“抓住朱德!”妻子灵机一动,

1929年,朱德和妻子正在吃饭,突然,敌军踹门而入:“抓住朱德!”妻子灵机一动,抓起一个脸盆就递给了朱德并大声喊,敌军听后,竟撇下朱德就冲了出去…… 1929年2月初,一座废弃的破庙内,朱德正蹲在火堆旁燃火。 他身旁是身怀六甲的妻子伍若兰,疲惫地靠着土墙短暂的休息。 突然,一阵狗叫声,把他们惊醒了! 庙门被猛地踹开,十几个枪口瞬间探入,为首的白军军官,吼道“抓住朱德!” 千钧一发之际,伍若兰抄起铜盆,砸向朱德! 铜盆撞击在朱德的棉袄上,发出“哐当”声!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敌兵都愣住了。 他们看着这个柔弱的孕妇:“你个死鬼!还愣着做啥?还不快去挑水!等着饿死大伙儿吗?!” 瞬间,朱德,这位身经百战的军长,明白了妻子眼神中的含义。 他没有丝毫犹豫,仿佛真的只是一个被悍妻责骂的窝囊丈夫。 他抓起一根扁担,挑起两个木桶,一言不发地向门外走去。 刀疤军官上下打量着这个“伙夫”,光是外表似乎真的像是个老农,紧接着那副被老婆斥骂的“怂样”,让他们打消了念头。 他示意士兵让开一条路,朱德挑着空桶,走出了庙门。 然而,就在朱德即将消失在庙外的瞬间,伍若兰用身体堵住了想尾随的敌兵。 她挺直腰杆:“我就是朱德的堂客!要抓,就抓我!” 这句话,彻底转移了敌人的注意力。 另一边逃出生天的朱德强忍着心痛,没有回头。 他知道,妻子在用生命为他争取时间。 庙后的竹林里,警卫排的战士们早已将枪口对准了庙门。 排长眼见军长挑着桶出来,后面还跟着两个敌兵,手指已经扣上了扳机。 朱德快速走了几步,靠近竹林边缘喝止:“别动!” 他不能因小失大,暴露潜伏的战友。 就在这时,破庙里传出了扭打声和伍若兰的斥骂! 这声音让外面的警卫排战士们再也按捺不住,他们怒吼着从竹林里冲杀出来! 敌兵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懵了,仓促应战。 混乱中,伍若兰被敌人捆住双手,拖出了庙门。 在此刻,她丝毫没有畏惧。 六名英勇的红军战士,为了掩护军长和营救战友,倒在了雪地上。 战士们含着热泪,拉着朱德且战且退,向山梁上撤去。 身后,是敌人疯狂追击的模样。 顿时,朱德的眼前一片模糊,狠狠砸了下去。 被抓走的伍若兰被带到了牢狱,在这里手脚都被镣铐锁住。 鞭子抽在她单薄的棉袄上,审讯官将一支钢笔戳到她眼前:“写个声明,就说和朱德一刀两断!划清界限!写完了,就放你出去!” 这个时候,伍若兰艰难地抬起头,嘴角淌着血。 虽然她的声音嘶哑,却字字清晰:“你们叫他朱德?我们老百姓,都叫他朱军长!” 这份发自内心的崇敬,是对敌人最有力的回击。 后来,据一位曾偷偷同情她的看守回忆,在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时常能听到她低低地哼唱着家乡的湖南小调。 最终,敌人逼问不出什么,就恼羞成怒的要枪毙她。 1929年2月12日清晨,刑场设在章江码头边。 刽子手将驳壳枪的子弹推上膛,行刑前,敌人最后一次试图摧毁她的意志,得到的回答却比章江的寒冰更冷。 “要我离了朱军长?除非这赣江水倒着淌!” 三声枪响,子弹穿透了英雄的胸膛。 更令人发指的是,为了震慑革命者,凶残的敌人竟砍下了她的头颅。 当朱德率领红军队伍历经艰难,终于打回赣州时,赣州城门洞上悬挂的头颅早已被敬仰她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取下,妥善安葬。 战士们怀着悲痛与崇敬,在河滩上挖掘了三天三夜,最终只找到了一根被泥水浸泡得发黑、却依然粗长的辫子。 没有人知道,从那天起,朱德的腰间,永远别着一个用粗布仔细包裹的瓦盆。 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跋涉泥泞险恶的草地,这个瓦盆从未离身。 一次急行军中,警卫员不慎摔倒,却本能地用身体护住了这个瓦盆。 当警卫员愧疚地查看时,发现瓦盆里并非什么贵重物品,而是栽着一株叶片细长、顽强生长的野兰草。 二十五年后,1964年,六十九岁的朱德重回魂牵梦萦的井冈山。 那一天,他独自一人,缓缓走到当年夫妻俩短暂歇息过的崖石边。 下山时,随行的警卫员注意到,汽车后备箱里,依旧放着那个从瑞金时期就跟随朱老总的旧瓦盆。 山风吹过,花浪翻滚,如同无数不屈的灵魂在起舞,又像是飘散在天地间、永不消散的殷红印记。 那抹红,是生命的绝唱,是爱情的悲歌,更是一个民族在血与火中走向新生的、最壮丽的图腾。 主要信源:(新民网——"我的父辈·英烈篇"——伍若兰)#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0
用户10xxx80 2
2025-08-03 09:49
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