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6年春,碱厂堡村村民早起发现:“有个中年男人背着粪篓,在村里转来转去、四处

1966年春,碱厂堡村村民早起发现:“有个中年男人背着粪篓,在村里转来转去、四处观察。”“会不会是潜伏特务?”警惕的村民赶快报告,民兵队抓住了男人。村长一看,让人赶紧松绑,讲:“刘军长,闹了误会了。”

刘德才这个人,从小在陕西三原的农村长大,那地方穷苦,1917年出生时,家里就靠种地过日子。十八岁那年,他投身红军,当了士兵,扛枪上战场,跟着队伍打游击,躲敌人的搜捕。 抗日时期,他当过武工队队长,在桑干河边组织伏击,带人隐蔽在树林里,开火后快速转移。晋察冀军区的时候,他升到分区指挥官,指挥部队修工事,防范轰炸。 解放战争中,从营长干到团长,指挥战斗,调整队形避开炮火。五十年代,他当师长,抓部队训练,检查装备。 六十年代初,成了第64军军长,少将军衔,巡视营地,确保纪律严明。他的经历就是从底层士兵一步步爬上来的那种,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也让他对基层情况特别上心。 后来,他还当过旅大警备区司令员,监督海岛防御,检查工事进度。调到沈阳军区当副司令员和顾问,处理战略事务。1986年在北京去世,69岁。 刘德才的成长轨迹跟国家大事紧密相连,从红军到解放军,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节点上。这不光是个人奋斗,还体现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 他从士兵到将领的过程,充满了实际操作的积累,比如指挥战斗时注重细节,避免损失。这样的经历,让他后来在基层工作中更有针对性。 转到那个1966年春的事件本身。刘德才作为工作团副团长,到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堡村参加社教活动。工作团刚进村,大家还不熟,他就想了解村里真实情况。 第二天早上,他穿便装,背粪篓出门,在村里走动观察。村子房屋都是茅草房,没瓦房,窗户用破布堵风。他捡粪的同时,看每家状况,发现老百姓日子还苦。 结果,早起的村民看到他转悠,觉得可疑,因为大集体时代没人早起捡粪,又联想到工作团刚来,可能有破坏分子。于是,村民报告,民兵队出动,把他抓住。 民兵不信他的解释,叫来村长辨认。村长认出是刘军长,赶紧让人松绑,道歉。这场误会就这样化解了。刘军长没计较,继续把粪倒到生产队堆上。他的行动,体现了干部下乡的初衷,就是要贴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