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瞧菲律宾,他也抓住了我们的软肋! 这个由7000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虽然面积不大,但玩起地缘政治来可一点都不含糊。 菲律宾就像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收费站",全球最繁忙的南海航线就从它家门口经过,每年有3.4万亿美元的货物要从这里走,相当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航运量,这么重要的位置,让菲律宾在国际上说话的分量比它实际面积要大得多。 菲律宾的巴拉望岛、苏禄海等区域,恰似航道上的 “咽喉要道”,而其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更让这片海域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 作为美国前殖民地,菲律宾自 1951 年签署《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以来,始终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这种长期的殖民历史与军事同盟关系,使得菲律宾的安全政策深度嵌入美国的战略框架。美国在菲律宾的 9 个驻军基地中,有 3 个位于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吕宋岛,2 个在南海前沿的巴拉望岛,形成对台海和南海的双重监控网络。 2025 年美菲 “肩并肩” 军演中,澳大利亚和日本首次以独立身份参演,标志着 “美日澳菲” 四边军事协作雏形初现,试图构建针对特定战略对手的 “隐形同盟”。美国在菲律宾部署的 “堤丰” 中程导弹系统,射程覆盖南海主要航道,其战略威慑作用远超军事范畴,实质是对全球供应链稳定的潜在威胁。 菲律宾的外交策略呈现出典型的 “小国大外交” 特征。一方面,其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中国连续六年成为菲律宾最大贸易伙伴,2021 年双边贸易额达 820.5 亿美元,菲对华出口的香蕉、菠萝等农产品占其出口总额的 30% 以上。另一方面,其安全政策却倒向美国,通过开放军事基地、参与联合军演等方式换取美国的安全承诺。 这种 “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 的双重依赖,使得菲律宾在中美之间反复摇摆,试图最大化自身利益。小马科斯政府上台后,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策略,不仅允许美国新增 4 个军事基地,还积极参与美日澳菲四边机制,试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 2016 年的仲裁裁决虽被中国明确拒绝,但菲律宾仍以此为借口,联合美国等国家在南海制造摩擦。菲律宾多次派遣船只闯入黄岩岛、仁爱礁海域,声称是在 “维护仲裁结果”。 对此,中国采取了多维度反制措施:在法理上,中国外交部多次发表声明,指出仲裁庭越权管辖、滥用程序;在执法上,中国海警常态化巡航南海,2025 年 2 月,中国海军 055 大驱率队经巴西兰海峡前出远海演训,以实际行动展示维护主权的决心;在舆论上,中国发布南海岛礁生态报告,揭露菲律宾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与东盟国家加快磋商 “南海行为准则”,争取国际社会支持。 菲律宾的舆论战策略同样不容忽视。其通过系统性操纵 “突显强度”、叙事框架和身份定位,将中菲岛礁争议包装为 “中国挑战国际规则” 的地区安全危机。2023 年以来月均策划 20 余次挑衅事件,从仁爱礁 “强闯运补”、黄岩岛 “氰化物捕鱼” 等无端指控,到通过精心剪辑视频、邀请 CNN 等西方媒体随船拍摄,将中国常规执法歪曲为 “军事霸凌”。这种策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 “妙手项目” 的策划支持下,已形成分工明确、渠道多元的认知战体系。 显然,菲律宾虽实力有限,但其深谙利用大国矛盾的技巧,通过地缘政治操作为自身谋取利益。这一现实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早已超越单纯的军事对抗,而是涉及经济、法律、舆论等多维度的综合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