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支持,走投无路的他带着4000多士兵和40万巴勒斯

1967年,阿拉法特失去了埃及支持,走投无路的他带着4000多士兵和40万巴勒斯坦难民投奔约旦。 六日战争硝烟散尽,中东格局剧变,以色列占据大片土地,阿拉伯国家败局已定。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失去埃及援助,处境艰难,他率领四千多名武装人员和四十万难民转向约旦,这一步棋隐藏着何种风险? 中东地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矛盾积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间对立加深。埃及关闭蒂朗海峡,阻断以色列航路,军队集结边境。六月五日,以色列空军突击埃及空军基地,摧毁大量飞机,地面部队推进西奈。 约旦从耶路撒冷开火,以色列反击占领西岸。叙利亚从戈兰高地攻击,以色列攻克阵地。战争六天结束,阿拉伯方面损失严重,以色列控制西奈半岛、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埃及影响力减弱,无法维持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援助。巴勒斯坦人大量流离,约四十万难民移向约旦东岸。 埃及败北后,停止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资助,阿拉法特陷入困境。他集结四千多名武装成员,组织四十万巴勒斯坦难民,前往约旦寻求基地。队伍穿越边境,进入东岸地区。约旦国王侯赛因初步允许进入,但资源短缺引发问题,物价上涨,社会不稳。阿拉法特利用难民营,建立武装据点,组织训练和法庭,形成独立区域。北部地区成为他们的中心,武装活动针对以色列边境。游击队从约旦出发,实施渗透和袭击。 1968年,以色列部队反击卡拉梅村,约旦军队介入,双方交锋激烈。阿拉法特宣传此为抵抗成功,吸引阿拉伯青年加入。之后,他指挥劫持民航飞机,五架客机被带到约旦,引发国际压力。国王侯赛因决定清剿,1970年9月军队发动行动,围攻营地。叙利亚派坦克支援,但以色列战机干预,叙军撤退。1971年,约旦总理遇刺,国王下令彻底清除,军队推进难民营。阿拉法特率残部转移黎巴嫩。 阿拉法特在黎巴嫩控制营地,扩张武装力量,设立检查点。1975年,成员攻击教堂,长枪党回击,全国分裂进入内战。冲突升级,派系对抗持续。1982年,以色列军队入侵贝鲁特,目标驱逐阿拉法特。他被迫撤离,转向突尼斯。后期转向外交,签署协议,199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阿拉法特一生多次被驱逐,2004年在巴黎去世。 六日战争暴露阿拉伯国家内部协调不足,以色列利用空中优势快速取胜,阿拉伯军队装备落后,指挥混乱,导致全面溃败。这场战争不仅改变领土分布,还加剧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国际社会关注度上升。 埃及作为主要援助方,战后经济压力增大,无法继续支持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在战前已开展游击活动,但战后面临生存挑战。他选择约旦作为新基地,考虑到其地理位置接近以色列,便于发动袭击。 但约旦国王侯赛因对巴勒斯坦武装的扩张持警惕态度,担心威胁本国稳定。难民涌入加重约旦资源负担,社会矛盾激化。阿拉法特在营地内建立自治结构,包括军事训练和司法系统,这在短期内增强组织凝聚力,但长期来看侵犯约旦主权。 卡拉梅战役虽损失惨重,却被宣传为道德胜利,提升阿拉法特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劫机行动虽吸引注意力,却损害国际声誉,引发西方国家谴责。约旦政府忍耐有限,黑色九月事件标志冲突升级,叙利亚干预失败后,巴勒斯坦武装被逐出。 转移黎巴嫩后,阿拉法特未吸取教训,继续扩张势力,导致黎巴嫩社会分裂。内战爆发,宗教派系对抗加剧,黎巴嫩从相对稳定转为混乱。以色列1982年入侵直接针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迫使阿拉法特流亡突尼斯。 这段历史反映中东冲突的复杂性,外部援助有限,内部管理不当往往自食恶果。阿拉法特后期转向外交,签署奥斯陆协议,获诺贝尔奖,但早期武装策略遗留问题影响和平进程。巴勒斯坦建国目标虽坚持,却因多次驱逐而反复受挫。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约旦的扩张反映出武装斗争的局限性,依赖东道国却往往引发冲突。阿拉法特早期策略注重游击战,但忽略本地社会承受力,导致被逐。黎巴嫩经历类似过程,武装存在加剧宗教分歧,内战造成长期破坏。 以色列多次干预,旨在削弱巴勒斯坦力量,但也加深地区敌对。阿拉法特一生在抵抗与妥协间平衡,早期行动虽凝聚支持,却付出高昂代价。历史教训在于,外部因素主导下,内部团结至关重要。中东和平需各方让步,避免循环对抗。 从阿拉法特投奔约旦到多次被逐,显示武装组织在寄居国扩张的风险。约旦和黎巴嫩的经历警示,忽略东道主利益往往酿成灾难。阿拉法特领导下,巴勒斯坦运动虽获国际承认,却因早期极端行动失信。和平协议虽推进,但基础脆弱,需反思历史,避免重蹈覆辙。 这段历史提醒人们,中东问题根深蒂固,单靠武装难解。阿拉法特从约旦起步的历程,值得深思。你对巴以冲突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