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我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妻子却表示:哎呀!氢弹爆炸跟我们有啥关系,哪有钱买烤鸭……于敏默不作声,从衣服兜里掏出一沓钱来给妻子,2019年9月,默默无闻一辈子的丈夫,更是成为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7年夏天,罗布泊上空升腾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那一刻,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之一,这场成功背后,有一群人默默无名地付出整整几十年,于敏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位,可那天,于敏回到家,心里盘算着要不要买一只烤鸭来庆祝,那是他惦记了好久的味道——不仅是因为馋,更因为那只烤鸭象征着一种“终于熬过来”的感觉。 他没有说出口,他知道家里的光景,哪怕手里新发了点奖金,也不敢贸然花,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早已将他与日常生活隔开了距离,那些年,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在做什么,就连最亲近的家人也不了解,连着二十八年,他每天在一扇门后埋头工作,门外是妻子孙玉芹一人撑起的家。 这位曾在北大物理系毕业的学者,最初的方向其实并非军事科研,他研究的是原子核结构,在这个领域,他早早做出了成绩,但当国家需要他转向氢弹理论时,他没有犹豫,没有资源、没有现成的模型、没有时间,他和那一小撮科研人员只能靠纸笔和算盘,在实验楼的长廊里熬夜推演公式。 实验室里没有空调,只有方便面和冷水,上海唯一的一台计算机几乎都被原子弹项目占用,到了他们这边,只能捡些凌晨的空档来用,白天睡觉,晚上干活,有时候一连算几个通宵,稿纸一张张地叠起来,计算尺的刻度都被手磨得模糊了。 但这些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家里那头的牵挂,他们不能写信、不能打电话,更不能向任何人透露工作的内容,每次回家,时间总是短得像眨眼,有一次任务结束,他兴冲冲地跑回家,结果连门都进不去——原来的住所已经搬空,连锁都换了,他站在门口一脸茫然,直到邻居认出了他,才带他找到新家。 那时候的于敏,已经瘦得脱了相,头发掉了一大半,孩子们看见这个“陌生人”都不敢靠近,他站在门口,望着眼前的一家人,突然有些不知所措,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太多。 而那些被错过的时光,妻子孙玉芹一个人悄悄扛了下来,她是家中最沉稳的那块石头,丈夫不在,她照顾老人、管教孩子,连每月的账单都烂熟于心,孩子的学杂费、水电煤、寄回老家的生活费……她把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花,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可能就是于敏的研究资料,但那也不能换成烤鸭。 有一次于敏带回家一沓钱,是科研项目的奖金,孙玉芹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担心钱的来源,直到确认是合法收入,她才松了一口气,可这口气刚落,又开始盘算账单:先把借的钱还上,孩子的学费也到了,老家那边还着急用钱,至于买烤鸭的事,还是等等吧。 他们的生活极度清贫,却从不抱怨,于敏的工资先寄回老家,剩下的刚够家里人过日子,孙玉芹从不要求什么新衣新鞋,连件像样的外套都舍不得添,邻居常说她家男人神神秘秘,孩子在学校也时常被指指点点,可她从未解释过什么,她明白丈夫做的是国家的大事,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撑起这个小家。 科学家的生活,从来不像电影里那样光鲜,他们吃着最普通的饭菜,却想着最复杂的理论,有一次,于敏和邓稼先他们庆祝突破一个关键难题,几个人去饭馆点了螃蟹,结果谁都不会剥壳,只能连壳咬着吃,服务员看着他们一脸迷惑,他们却笑得像个孩子,那顿饭,是他们少有的轻松时刻。 于敏把一生最好的年华都给了科研,他不追求名利,甚至把奖章锁进柜子,连孩子都不清楚父亲曾经获得过多么崇高的荣誉,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只是淡淡地说,能为国家做点事就够了,荣誉终究是外在的,真正让他安心的,是那些写在纸上的公式,一个个准确无误的数据。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孙玉芹默默的支持,她从不多问、不吵、不闹,但她知道丈夫也有情绪、也有胃口,有时候她会开个玩笑,说梦里吃了烤鸭,味道香得不行,孩子们也爱听于敏描述烤鸭的模样,说得有声有色,让人直咽口水,可梦醒之后,还是一碗清汤面、一块咸菜。 他们的梦想,一个宏大,一个朴素,却从未冲突,于敏想让国家强大,孙玉芹只希望全家平安,他们没有互相拖累,反而彼此成就,于敏可以心无旁骛地钻研理论,是因为家里有一个人把所有琐事都安排得妥妥帖帖,而孙玉芹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她知道,丈夫是在为更大的目标努力。 2012年,孙玉芹因病离世,那年,于敏已是满头白发,家里空荡荡的,他常常坐在藤椅上发呆,床头柜上放着一本旅游手册,是他曾经答应带妻子去海南时买的,那本书放了二十多年,始终没有翻开,书页早已泛黄,约定却再也无法兑现。 信息来源:干惊天事业 传淡泊家风——2025-07-04 23:06·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