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3岁女医护请假回家探亲,谁料,直到假期结束也没回医院,领导让她立即回来,她却回答:“哪怕开除我党籍,我也决不回去,除非抬我的尸体回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4年,她只有二十三岁,那年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摆在眼前:一边是北京的权威三甲医院,环境优越,前途光明;另一边是云南文山,靠近边境,条件艰苦,没有太多犹豫,她选了文山,那个决定似乎不合常理,却是她深思熟虑后的笃定,她从学生时代起就关注战场救护的研究,清楚知道前线的死亡率之高,与及时救治的缺失息息相关,既然立志学医,那就要在最需要的地方付出。 文山67医院,是离老山前线最近的医院之一,刚到那里,走廊里推着从前线转运下来的伤员,纱布和血迹交错在一起的画面深深烙进她脑海,她递交了第一份请战书,希望能到更靠近战场的地方,直接参与急救,可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顺利,领导担心一个年轻女兵上前线不安全,把申请一一驳回,但她没有放弃,连续递交了七次,每次都被拒绝,每次都更加坚定。 两年过去了,战场依旧炮火连天,而她手里的请战书始终没有落上批准的印章,1986年春天,她申请了探亲假,很多人以为她终于要回西安看看父母,谁也没料到,她的目的地是猫耳洞前线,没有告知单位,没有带队同行,只背着医疗箱,搭上了开往边境的卡车。 猫耳洞,是敌我阵地最近的区域之一,山洞狭窄潮湿,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和霉味,刚抵达那天,她便开始救治伤员,在狭窄的战壕里跪着将伤员从担架上移下,膝盖被磨破也顾不上,她的眼镜常常被汗水打湿,但动作从未迟疑,身边的战士不时受伤倒下,她却始终冲在最前面。 一次突发炮击中,弹片划破她左臀,鲜血直流,她自己咬牙拔出弹片,简单包扎后继续投入工作,当时一共有二十五名重伤员,在那样简陋的条件下,她一一处理,最终全部生还,没有掌声,没有奖章,只有战士们充满感激的眼神。 她不止一次深入前线,后来统计显示,她共六次进入最危险的阵地,足迹遍布十四个营以下的阵地,夜晚穿越封锁线时,照明弹划破天空,子弹贴着耳边掠过,她抱着昏迷的伤员匍匐前进,每一步都踩在生死线上,有人说她疯了,可她知道,伤员多等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 战争结束后,她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很多同学留在科研机构、大学附属医院,而她回到了母校继续深造,几年后,作为主治军医,她已经可以在西京医院拥有稳定的职位,可2004年初,她做了另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辞职,回乡,创办一所非营利医院。 医院设在西咸新区的偏远乡村,诊室最初就设在家属楼的车库里,器械简陋,药品也不充足,她自掏腰包购置基础设备,把积蓄几乎花光,村民起初并不信任这个从城里回来的女医生,直到有人高血压发作,她及时赶去救治;有人小病拖成大病,她免费开药,她从不推诿,总是尽力。 诊所开张第一周,她就走遍了周边七个自然村,把三十多个高血压老人登记在册,定期上门随访,没有彩超,就靠听诊器;没有CT,就靠经验和双手,有一次,一位老人长期腹胀,她凭借经验判断可能是早期肝癌,立马建议转院,最终诊断证实她的判断挽回了生命。 她不收诊费的时候多,垫药钱的时候也多,有位老兵因手术后遗症需要长期导尿,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她便每周上门换管,费用从不提,柜子里半抽屉的欠条,她从没追过,有护士劝她别再垫钱,她只说了一句:“当年他们冲锋陷阵,现在轮到我出力。” 这些年,她接生了无数孩子,也送走了不少老人,有一年冬天大雪封路,她徒步三公里接生,天亮时孩子的哭声划破静夜,老人家送来红鸡蛋,她转头就分给了住院的退伍兵,她的医疗箱里常常塞着战士寄来的贺卡,每年春节都能收到几十封,落款只有一个称呼:“您的兵”。 2013年,她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镜头前的她依旧戴着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白大褂,站在漏雨的瓦房下笑得温暖,记者问她最难忘的事,她没有谈荣誉,只说了一句:“有人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信息来源:中国退役军人|刘亚玲:“战地女神”自主择业,回到家乡农村当“村医 央广网
事实证明多读书还是有用的,这才是领导,面对舆论,直接处理,不用等上级安排。翁
【232评论】【101点赞】
用户10xxx99
是86年23岁还是84年23岁
用户10xxx53
九不搭八,胡说八道拉黑[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