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太阳]蒋经国在莫斯科留学,和冯玉祥女儿冯弗能谈恋爱,并结为夫妻,冯弗能是他的初

[太阳]蒋经国在莫斯科留学,和冯玉祥女儿冯弗能谈恋爱,并结为夫妻,冯弗能是他的初恋。 (参考资料:2012-11-08 人民网——揭秘蒋经国初恋:16岁时与冯玉祥女儿坠入情网) 1945年的冬天,莫斯科寒风刺骨,作为国民政府的外交特派员,蒋经国刚刚结束了与斯大林的又一轮高强度谈判,在返回驻地的路上,他独自一人拐向了冰封的莫斯科河滨。 二十年的时光倏忽而过,他沿着瓦和纳街缓步前行,最终停在了一栋熟悉的旧楼前——16号,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旧址。 二十年前,他正是从这里出发,心里装着改造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宏大理想,而此刻,站在这历史的台阶上,往事如同幽魂般浮现。 在这冰天雪地里,他究竟看到了谁的影子?是那个曾与他并肩漫步的女孩,还是那个早已消逝的、满怀革命理想的自己?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25年,上海江湾码头,16岁的蒋经国和15岁的冯弗能——冯玉祥将军的女儿——与其他热血青年一道,挤上了一艘开往苏联的货轮。 当轮船驶离黄浦江,他们告别的不仅是身后那片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更是一个被定义为“旧世界”的祖国,在他们前方,是一个名叫“革命”的红色天堂。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这个激情与理想浓度极高的地方,一段罗曼史悄然萌芽,蒋经国算不上英俊,个子也不高,但身上那股来自乡野的蛮劲、结实的体魄,加上风趣的谈吐和坚定的信念,让他自然而然地成了同学中的核心人物。 他和冯弗能,这位同样出身将门的姑娘,迅速走到了一起,这段恋情,也开启了他一生对所谓“完美爱情”的浪漫主义追寻。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政治就是最好的催情剂,学校甚至为革命情侣们设立了“幽会室”,可他们俩最常去的地方,反而是莫斯科的中国工人俱乐部。 在那里,他们总是一边喝着茶,一边在全市最齐全的中文报纸堆里,热切地寻找着国内北伐战争的每一个进展,个人的情感与宏大的理想,就在对国家命运的共同关注中交织升温。 然而,青春的浪漫乐章,很快就在时代的狂风暴雨中被撕得粉碎,1927年,“四一二”事件爆发,国共合作的蜜月期戛然而止,蒋介石在上海对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 消息传来,中山大学里的国共两党学生瞬间从同学变成了敌人,南京的国民党中央随即下令,要求所有国民党籍学生立刻退学回国。 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蒋经国和冯弗能,连同她的哥哥冯洪国在内约五十名国民党员,选择了留下,他们选择与三百多名共产党员同学站在一起,坚守在异国的校园里,以示对南京清党的抗议。 可真正的考验,却来自冯弗能的家庭,同年6月,她的父亲冯玉祥宣布与蒋介石合作,并与苏联决裂,这消息如同一道惊雷,直接劈向了这对年轻的恋人。 苏共通过学校的党组织向冯弗能施压,要求她公开声明,与自己的反动军阀父亲划清界限,一边是炽热的政治理想,一边是无法割舍的骨肉亲情,冯弗能面临着人生中最残酷的抉择。 最终,她坚决地拒绝了,在政治和亲情面前,她选择了后者,这个决定,也为她与蒋经国的关系画上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当政治的裂痕蔓延到个人情感之上,分离便成了唯一的结局,1928年5月,冯弗能与哥哥获准回国,那时的蒋经国已进入军校深造,两人早已断了书信,港口的这一次挥别,竟成了终生的诀别。 二十年的时间,足以将一个曾在三千名莫斯科市民面前慷慨激昂、演说“中国革命必然成功”的热血青年,锻造成一个在克里姆林宫内,与斯大林冷静周旋、寸土不让的中年外交官。 1945年的蒋经国再次站在瓦和纳街16号的旧楼前,建筑依旧,里面的人却早已物是人非。 他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那些“幽魂”:有那位在亲情与政治间做出艰难抉择的恋人冯弗能,有曾一同在此徜徉、日后却兵戎相见的政治对手邓小平,或许还有那位曾在此指点江山、最终却消失在肃反黑洞里的革命导师拉狄克。 他们都曾是这栋楼里鲜活的生命,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尘埃。 随着1946年国共停火协议的达成,蒋经国的莫斯科之行也画上了句点,政治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冷酷地碾过无数个人的悲欢离合。 冯弗能,这位蒋经国人生中第一位重要的恋人,她的选择与离去,与其说是一段青春恋情的终结,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了理想主义是如何在残酷的政治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历史的洪流从不为谁停留,那些被淹没在浪潮之下的个人情感与青春记忆,究竟是成了领袖们心中无关紧要的尘埃,还是变成了影响他们一生抉择的、不为人知的幽魂呢?这个问题,或许连蒋经国自己,也无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