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娘亲孝 宋朝庆历年间,顺天府白云镇上的秋日晨雾里,总飘着陈军家包子铺的麦香。陈军和面,妻子春桃擀皮,两口子起早贪黑日子虽不富裕,倒也踏实。 那年深秋,一场冷雨连下了半月。陈军清晨去挑水,见铺子后墙根蜷着个老太婆,灰发结着泥块,身上单衣被雨水泡透,手里攥着半块发霉的麦饼。陈军心一揪,蹲下身轻唤,老太婆只微弱地哼了一声。他赶紧把人背回铺子里,春桃烧了姜汤,又煮了碗带肉星的粥,一勺勺喂进去。老太婆缓过来,说自己姓赵,家乡遭了兵祸,儿子没了,一路乞讨到此。春桃抹着泪说:“大娘,您要是不嫌弃,就住下吧。俺们没娘,您就当给俺们做个伴。”陈军点头:“对,以后俺们给您养老。”赵大娘望着这对年轻夫妇,浑浊的眼里滚下泪来。从此,包子铺多了个“娘”。赵大娘身子好些后,总帮着择菜、擦桌子,春桃不让她累着,每天变着法做软和的吃食。冬天冷,陈军夜里给老人掖被角;夏天热,春桃扇着蒲扇给老人驱蚊。镇上有人打趣:“俩傻孩子,捡个累赘回来。”陈军听了只是笑:“娘能给俺们看铺子,咋是累赘?”六年的光景,赵大娘气色越来越好,常坐在铺子门口给街坊们讲古。有回春桃生了场病,赵大娘守在床边,亲手熬药喂饭,夜里都没怎么合眼,那焦急模样,比亲娘还亲。陈军看在眼里,心里越发敬重这个“娘”。这天晌午,铺子门口突然来了队官差,为首的锦衣人见了赵大娘,“噗通”跪倒在地,声音哽咽:“娘!孩儿找您找得好苦啊!”原来,赵大娘竟是当朝宰相李嵩的生母。当年兵乱,母子失散十年,李嵩寻了十年,直到半年前才打听到顺天府有个相似的老妇人,赶紧派亲信前来探寻。赵大娘抱着儿子哭了半晌,又拉过陈军夫妇:“嵩儿,这六年多亏了他们。军儿给我买的棉鞋,鞋底纳了三层;桃儿还节省下油盐钱,给我炖的鸡汤……他们待我,比亲儿还亲啊!”李嵩对着陈军夫妇深深一拜:“恩公对家母恩重如山,李某愿以千两白银予以相谢,或接二位去京城居住亨福,任凭你俩挑选。陈军连连摆手:“大人言重了。俺们照顾赵大娘,是打心眼儿里认她这个娘,不是图回报。”春桃也说:“娘在这儿住得高兴舒坦,俺们心里也踏实。”赵大娘要随儿子回京那天,镇上人都来送行。她紧紧拉着春桃的手,把贴身戴了几十年的玉镯摘下来,塞进她手里:“好孩子,这镯子你收着,就当娘给你的念想。”马车走了老远,赵大娘还扒着车窗张望,嘴里念叨着“来京城看我”。没过多少时日,李嵩派人送来许多金银绸缎,陈军都退了回去,只收下了一车书,说要教将来的孩子读书。不久,朝廷就给白云镇送来块“孝亲坊”的牌匾,就挂在包子铺门楣上。从此包子铺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了。 此后镇上的老人们常说:“你看陈家两口子,本是举手之劳救了人,却得了个真心疼他们的娘;本没图啥好处,却得了天下人敬重,这世上的事啊!最贵重的不是金银,是那颗真心待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