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5年,一27岁新四军士兵复员回乡,媒婆给他介绍了一43岁、有6个孩子的寡妇

1955年,一27岁新四军士兵复员回乡,媒婆给他介绍了一43岁、有6个孩子的寡妇,但没想到,他同意了,然而见面后,女人却愧疚的说:“对不起,隐瞒了你一件事,” 周元官是江苏东台沈灶镇人,1928年出生在穷苦农家,从小就帮家里干农活,日子过得紧巴巴。1943年他才15岁,就投身新四军,扛起枪杆子打鬼子。部队里他参加了苏中战役,那时候战场上到处是硝烟,他跟着队伍冲锋,身上留下了不少伤。1945年他加入党组织,继续在前线拼杀。抗日胜利后,他转战解放战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他都上过,子弹飞来飞去,他负伤好几次,但咬牙坚持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他随军南下,参加中南战役,清除残匪。1950年他又跨过鸭绿江,去朝鲜打仗,在一次战斗中右腿挨了枪子,从此走路瘸了。部队待了12年,他攒下不少战功,胸前挂着勋章。1955年春天,他27岁退伍,带着旧军包和证书回乡,结果父母都已过世,家里空空荡荡,只剩破家具。他腿脚不便,生活一下子难起来,村里人看他可怜,就帮着张罗婚事。 周元官退伍后,村里媒婆王大妈找上门,说附近沈家集有个寡妇沈邦珍,43岁,丈夫前几年病死,留下6个孩子,家境穷得叮当响。周元官听了没多想,就同意去见见。沈邦珍比他大16岁,孩子从大到小一堆,别人看来这门亲事不靠谱,但他觉得自家条件也差,腿残没人要,就点头了。见面时,沈邦珍直说家里情况,孩子多,债也多,丈夫病时借钱到处求医,没救活人,债却压着她喘不过气。周元官听着,觉得两人都是苦命人,生活压力大,但能互相理解。他决定娶她,把6个孩子都当自家养。没想到,沈邦珍愧疚地说隐瞒了一件事,大女儿桂香早年因家穷被送人领养,现在领养父母死了,那孩子处境难,还得接回来。还有领养父母的亲生女儿李昌没人管,也要带回家。这等于多添两口人,负担重上加重。周元官没犹豫,说都接回来,一起过日子。他知道这意味着日子更苦,但觉得责任在肩,不能扔下不管。 这个隐瞒的事其实是沈邦珍怕周元官知道后打退堂鼓,本想先不说,稳住亲事再提。可周元官不计较,他觉得生活本来就难,多两个人不过是多双筷子的事。他从部队带回的退伍费,先用来还债,剩下的买布给孩子们做衣裳。婚后他搬进沈家,成了7个孩子的爸,后来接回桂香和李昌,变成8口之家。他定下家规,谁都不能偷懒,说谎或欺负人,一视同仁。六十年代闹饥荒,村里人饿得瘦巴巴,他家也一样,有次只剩一口红薯糊,他让给小的,自己喝汤,第二天还去干活。孩子们慢慢长大,他教他们诚实劳动,大儿子后来当运输司机,二女儿做老师,小儿子在南京搞建材,开小公司。周元官夫妇省吃俭用,帮儿女成家,日子渐渐好转。 周元官这一辈子,没生亲生孩子,却把8个孩子拉扯大,还收养过村里孤儿。他腿瘸,但从不偷懒,白天去生产队挣工分,晚上编草席换粮。沈邦珍下地干活,回家管家务,两人配合默契。孩子们长大后,有的留在村里,有的出去打工,逢年过节都回来,家里热热闹闹。周元官晚年坐竹椅,听孙辈喊爷爷,脸上总有笑模样。沈邦珍2004年92岁病故,他守着坟,常去树下坐着。2015年腊月,他86岁走了,葬礼简单,村口人站满,队伍走过老槐树,大家鞠躬致敬。他这一生,没图名利,就图个实心眼,挑起一家子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