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一辆代号“战马”的电动手推车,竟研发投入高达8亿美元,单价超过1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0万元)。 而类似功能的国产电动三轮车,在网上买下来不过两千块。 面对类似的后勤难题,中国解放军又是怎么做的?同样是提升小分队野外作战的机动能力,一个用8亿美元堆出一辆车,一个用几千块搞定同类功能。
美军一辆手推车8亿美元 “战马”这个名字听上去还挺霸气,实际上它是一种战术电动手推车,全称是“力量增强型静音战术手推车”。美军研发它的初衷很明确,解决小分队在复杂地形中执行任务时最后一公里的后勤运输问题。 比如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地形崎岖、道路复杂,大型运输车辆很难进入,而士兵身上的装备、弹药和补给又必须按时送达。 这种情况下,士兵只能依靠自己负重前行。根据美国国防部的统计数据,美军在这两个战场上的非战斗性伤亡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由于肌肉骨骼损伤造成的。 换句话说,很多士兵是被累伤的,而不是被敌人击伤的。这显然是个问题。于是,最早由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提出的“战马”项目被重新拾起,由不对称作战大队进行研发推进。
车是造出来了,但代价也不低,整个项目耗时1年,投入资金8亿美元。最终的产品由Hendrick Motorsports公司开发,在2019年参加了“高级远征战士实验”,初步验证了其在实战条件下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美军的“战马”确实有不少亮点。它使用轻钢合金制成,重量86公斤,可负载135到225公斤,续航能力为24到48公里,电池是可更换式的锂铁磷酸盐电池,甚至还能给其他设备供电。它可以在森林、丘陵、楼梯、水下等复杂环境中行驶,还能实现静音运行,减少被敌方侦测的可能性。 这些技术听上去不错,但问题在于成本过高:每辆17万美元。可是换到中国,“电动手推车”,能找到上百款价格在1000到5000元人民币之间的产品,部分甚至同样支持重载、静音、电动驱动和复杂地形适应。尽管不能直接对比民用产品和军规产品,但600倍的价格差距仍然让人难以接受。
“战马”这类看似高科技的设备,其实只是美军采购体系中重投入、低效率问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美国国防预算年年攀升,2023财年国防支出已经超过了800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额的近四成。如今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但讽刺的是,美军在装备更新、后勤保障和技术落地方面的效率却远不如人意。 美军采购从一个装备项目的立项,到多轮投标、层层审核、再到合同签署、项目执行,中间涉及的机构和承包商多达数十个。每一层都可能增加成本、拖慢效率,甚至滋生腐败。 比如2016年到2018年,美军空军采购了391个咖啡壶用于KC-10加油机,每个价格从693美元一路涨到1280美元,总花费32万美元。而真正的问题是:咖啡壶的手柄容易损坏,但无法单独更换,只能整壶重购。虽然3D打印一个手柄只需50美分,但因为涉及航空认证流程,没人敢冒险。
再比如2018年《华盛顿邮报》披露,美空军为C-5运输机采购马桶盖,单价高达1万美元,原因是原厂停产,只能定制。而3D打印版本成本仅300美元,却因流程限制无法推广。这类故事屡见不鲜,从上世纪80年代的640美元马桶圈到今天的17万美元手推车,美军几十年如一日地在采购上走不出高成本陷阱。 解放军怎么解决同样的问题?花小钱办大事 卡梅伦·霍尔特,美国空军前副助理部长,在2022年退役前的一次讲话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军方要花20美元才能达到中国军方1美元的战力提升。”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他在多年采购体系实操中的真实感受。他还补充说,中国军队的装备部署速度是美军的五倍。 霍尔特的言论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他站在内部,见证了美军采购如何被制度、流程和利益束缚。而“战马”这类设备,正是这种体制下的产物。
美军用8亿美元研发出了一辆手推车,解放军却用几千元就搞定了差不多的功能。 在解放军基层部队,手推车早已是标配。每个连队基本都有,很多还是战士们自己动手改装的,也有地方援建或通过市场采购的,价格从几百到一千多元不等。这些手推车用于运输器材、垃圾甚至种菜,实用性极强。 不仅如此,解放军也在部分单位推广电动三轮车作为小型运输平台。这类三轮车成本低、载重大、机动性强,在一些非洲维和任务中,法国士兵都用的是中国产三轮车。解放军自然也不会错过这种高性价比的装备。 再看中航气弹簧在2021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一款“助力救援手推车”,设计上甚至有点像“战马”。它可以进行伸缩调整,配备电池动力组和平衡系统,适应崎岖路面,防止失控滑动。整车成本不过几千元,性能却非常实用。
更先进的还有206所研发的“野驼”单兵越野助力牵引车。这款设备挂在战士腰部,重40公斤,可载60公斤物资,续航8小时,能减少75%的体能消耗。它能智能跟随、越障、甚至用于快速转移伤员。虽然以色列也有类似装备“野鹅”,但“野驼”在国产化、成本控制和实战适应方面表现更好。 美军如今常常陷入一种高科技依赖症,在解决基层作战问题时,倾向于用造价高昂的设备来一站式解决。这种模式在某些领域或许高效,比如F-35、B-21等战略平台,但在战术层面,尤其是小单位后勤保障中,这种思维很容易走向技术过剩、应用不足。 动辄8亿美元的投入,最后换来一辆比民用电动车贵600倍的设备,这样的军事投资是否值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