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AI骨干流失危机:3800亿豪赌难解“人才失血”之困 一、人才流失:核心支柱的断裂 近十个月内,阿里通义实验室接连失去三位P9-P10级技术领袖——大模型负责人周畅被字节以八位数年薪挖走,语音专家鄢志杰转投京东,视觉领军人物薄列峰加盟美国巨头。据智东西统计,国内大厂半年间已有19位AI顶尖人才变动,阿里成为“黄埔军校”,却难留自研火种。 二、流失根源:机制缺陷与竞对围剿 考核撕裂 P10以上专家需同时满足顶会论文、专利数量及业务营收指标,导致基础研究人才沦为“业务附庸”。例如,XR实验室因双重KPI压力解散,成员分流至业务部门。 薪酬倒挂 字节推行“职级+2、薪资×2”挖角公式,周畅跳槽后薪资达阿里5倍;腾讯、京东则以场景化职权吸引人才。 晋升矛盾 32岁新星林俊旸直升P10,而苦熬多年的“扫地僧”职级停滞,加剧老将离心。 三、战略隐忧: 3800亿投入与人才真空的悖论 尽管阿里宣布3800亿AI投资计划,但人才断层已冲击技术布局: 1. 技术真空 语音、视觉、大模型三大方向负责人离职,通义听悟等项目陷入资源重组困境。 2.开源与商业化的撕裂 林俊旸团队推动Qwen3开源登顶Hugging Face榜单,却与云销售部门目标冲突——开源声量稀释付费API价值。 3. 世界模型战略悬空 押注“视频-物理-行动”融合的下一代模型,但核心人才被字节以相同方向挖角,研发进程恐延迟1-2个季度。 四、终局拷问:生态优势能否抵消失血之痛? 阿里仍握有倚天710芯片、钉钉场景及13万开源衍生项目的生态壁垒。然而,当技术红利窗口期缩短至6个月,而构建开发者生态需3年起跳,持续的人才流失或将使3800亿投入沦为“无根之木”。 黄仁勋的警示在此回荡:“没有厨师,再好的厨房也做不出满汉全席”——若留不住“掌勺人”,阿里的AI底座再坚实,亦难烹制颠覆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