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杨玉环被李隆基灌醉了,迷迷糊糊间就看见,李隆基如同饿狼一般,将她拦腰抱起,快步往床上走去,她用力挣扎,李隆基却是放声大笑,因为这一刻他等的太久了。 沉香木的床榻陷下一角,杨玉环的金步摇撞在床柱上,叮当作响。酒气混着龙涎香在帐幔里翻涌,她眯着眼想推开眼前的人,手臂却软得像团棉花。鬓边的发丝散下来,拂过李隆基的脸颊,他伸手攥住那缕青丝,指腹摩挲着发间的珍珠。 “玉环,别怕。”李隆基的声音带着酒意,却比平日温柔几分,“朕盼这一天,盼了快三年了。” 杨玉环,那会儿刚二十出头,原是李隆基的儿媳妇——寿王李瑁的妃子。三年前李隆基在骊山行宫见了她一面,魂就被勾走了。那姑娘不光长得绝色,舞跳得好,琵琶弹得更是绝,笑起来眼里像盛着华清池的水。李隆基那会儿五十多,后宫佳丽三千,偏就对这个“儿媳”上了心。他没敢直接抢,先是让杨玉环出家当道士,赐号“太真”,硬生生断了她和寿王的情分。道观里待了两年,再接入宫中,成了自己的贵妃。 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早年是真有本事。杀韦后、平太平公主,把乱糟糟的朝政收拾得明明白白,开元盛世那会儿,长安街头连乞丐都能讨到热馒头。可到了晚年,他就像换了个人,朝堂的事扔给宰相,自己天天琢磨怎么讨杨玉环开心。为了让她吃上新鲜荔枝,专门开辟快马道,从岭南到长安,累死多少马都不在乎。 帐子里的玉环,挣扎着想起寿王李瑁。 那年她刚嫁入寿王府,李瑁给她折了支桃花,说“你比花好看”。可自从公公看上她,李瑁再没敢正眼瞧过她,见了面只低头喊“太真法师”。她被送入道观那天,李瑁在墙外站了一夜,天亮时只留下一句“多保重”,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此刻李隆基的手抚过她的脊背,她忽然觉得冷,比道观里的寒夜还冷。 “朕知道你委屈。”李隆基吻着她的耳垂,“但朕能给你天下,李瑁给不了。你要什么,朕都给你。” 他确实说到做到。 杨玉环爱吃荔枝,他就打通数千里贡道;她爱穿华服,宫里织锦的工匠就有数百人;她的姐姐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一个个被封了诰命,出门都敢骑着马闯宫门。连她那个不学无术的哥哥杨国忠,都被提拔成了宰相,朝堂上横着走。 杨玉环渐渐也习惯了。 她在长生殿里陪李隆基看月亮,听他讲年轻时平定叛乱的故事;他亲自动手给她调胭脂,说“这颜色配你才好看”。有时候她会弹琵琶,弹到《霓裳羽衣曲》,李隆基就跟着打拍子,俩人倒真像寻常夫妻。只是夜里梦回,总看见寿王站在桃花树下,远远地看着她,不说话。 可这“恩爱”,是用天下人的血汗堆起来的。 杨国忠掌权后,把朝堂搅得乌烟瘴气,跟安禄山斗得你死我活。安禄山原是李隆基的宠臣,见皇帝一门心思在贵妃身上,觉得有机可乘,755年,打着“清君侧,诛杨国忠”的旗号,从范阳起兵,一路杀向长安。 叛军快到潼关时,李隆基才慌了神。 他带着杨玉环和一群亲信,连夜逃出长安,往四川跑。走到马嵬坡,禁军将士哗变,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也不能留”。将士们拿着刀围上来,喊杀声震得山谷响。 李隆基抱着杨玉环,手都在抖:“朕护着你,谁也动不了你!” 杨玉环看着他满头的白发,忽然笑了。她想起那年被灌醉的夜晚,他说“盼了三年”;想起他给她剥荔枝,汁水流在手上都不擦;想起他说“朕的天下,分你一半”。可到头来,他连自己都护不住。 “陛下,”她摘下头上的金步摇,塞到他手里,“臣妾死了,将士们才肯护着陛下。” 她转身走向佛堂,禁军将领高力士跟了进去。片刻后,里面传出一声闷响。 李隆基瘫坐在地上,手里攥着那支步摇,金珠硌得手心生疼。风吹过佛堂的窗纸,像极了那晚帐幔里的声响,只是再没有叮当作响的步摇,也没有带着酒气的温柔话语。 后来李隆基逃到四川,再后来唐军收复长安,他成了太上皇,被儿子软禁在兴庆宫。 他常常独自站在勤政楼前,望着远处的骊山,手里摩挲着那支金步摇。有老太监说,夜里常听见他哭,嘴里喊着“玉环”。可哭有什么用呢?被他耽误的朝政,被叛军屠戮的百姓,被他亲手毁掉的寿王的幸福,再也回不来了。 人们总说“红颜祸水”,把安史之乱怪在杨玉环头上。 可真要论起来,错的从来不是那个会跳舞、爱吃荔枝的女子。是李隆基,为了一己私欲,不顾伦理抢了儿媳妇;是他,为了讨美人欢心,把国事当儿戏;是他,重用奸佞,把盛世推向深渊。杨玉环不过是他皇权的点缀,是他享乐的借口,最后成了平息众怒的牺牲品。 马嵬坡的泥土里,埋着的不只是一个贵妃,还有开元盛世最后的余晖。 信息来源:本文内容参考《旧唐书·杨贵妃传》《新唐书·玄宗纪》及白居易《长恨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等史料与文学作品,结合对唐玄宗时期政治变迁及安史之乱背景的研究整理而成。
唐朝,杨玉环被李隆基灌醉了,迷迷糊糊间就看见,李隆基如同饿狼一般,将她拦腰抱起,
勇敢小妹
2025-08-10 09:37:06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