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你白摸吧!”女子去江西景德镇旅游,晚上6点左右,她走进一家理发店洗头,一个17岁的男孩在给她洗头之前,拿了一块毛巾垫在她的背部,为了防止水进入她的颈部,男孩把毛巾的一头塞进了她的衣领。 这个动作很常见,理发店基本都这么干,手背或指尖难免蹭到脖子附近,也就几秒钟的事。可这位女顾客当时没反应,回去跟家人一说,家人觉得不对劲,这才认定是性骚扰,第二天回来要说法。 她要求道歉,也要求赔偿,说不能“白摸十几秒”。店长当场道歉了,态度也算诚恳,但不接受赔偿,说这是正常服务流程,不是故意的,要赔的话以后男店员都不敢碰女顾客了。 警察来了,看了现场,让店长重演流程,发现动作确实就是垫毛巾,没有多余举动。监控又没拍到洗头区,全靠她单方面描述,法律上很难认定是性骚扰。 17岁的男孩是08年出生的,农村来的,性格内向,在店里当助理。店长相信他不会故意碰人,就是操作不够熟练,手没那么稳。可顾客一口咬定有“摩擦”“延时接触”,觉得边界被侵犯了。 这事一吵,网上就炸了。有人说,服务行业有身体接触很正常,洗头、按摩、试衣都免不了,总不能全算性骚扰。也有人说,哪怕无意的,让人不舒服就是越界,店家得反思流程。 可争议最大的是,她自己当时没感觉,是家人“提醒”后才意识到被骚扰。这就像看恐怖片,本来不怕,别人一说“后面有人”,立马吓出冷汗。心理暗示一旦形成,回头再想,每个动作都像有问题。 更麻烦的是,她要赔偿,却不肯说具体金额,让店家自己猜。警察问诉求,她又说要态度,可道歉已经给了,又提赔偿,逻辑上有点乱。调解的民警都显得挺无奈,这事儿没法往下谈。 有人翻她发言,还骂景德镇人没素质,说店迟早倒闭。这话就有点过头了。你来旅游,消费了觉得不对,可以投诉,但上升到地域攻击,就不只是维权了。 也有网友替那男孩担心,怕他被舆论压垮。一个农村孩子,出来打工学手艺,就因为手抖了一下,差点背上“性骚扰”帽子。要是真被定性,人生可能就毁了。 其实这类纠纷最难处理。一边是女性对身体边界的敏感和保护意识提升,这是社会进步;另一边是服务行业的实际操作难以完全避免接触,总不能让男理发师全下岗吧。 关键是怎么界定“正常服务”和“越界行为”。光靠感觉不行,得有标准。比如动作幅度、持续时间、是否有反复触碰、是否避开敏感区,这些都该有行业规范。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行业没明文规定,全靠经验。顾客觉得不对,可能真是无意;但要是真有人心怀不轨,又很难取证。最后往往是双方撕破脸,谁嗓门大谁有理。 这件事最后没定论,警方也没下结论。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服务行业的灰色地带。不是所有接触都是骚扰,但也不是所有“正常操作”都能免责。 尊重是相互的。顾客有权要求安全,服务者也该被公平对待。与其事后吵架,不如事前明确——比如理发店可以贴个提示:“洗头可能轻微接触颈部,如有不适请提前告知。” 那个男孩还在店里干活,没被开除,也算庆幸。但这一遭,估计他以后垫毛巾,手都会抖三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