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冯玉祥任命国民军第2师师长刘郁芬前往甘肃担任甘肃省主席。刘郁芬为全方位把控甘肃的军政大权。任命他的表兄赵席聘在担任河州镇守使,在河州当地肆意搜刮民财,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公然践踏西北回民的禁忌,引发当地百姓对国民军的极度不满。 要说马仲英为啥起义,还得从刘郁芬和赵席聘这对表兄弟说起。刘郁芬当上甘肃省主席后,手握大权,为了稳住自己的地盘,把河州这么个要紧地方交给表兄赵席聘。这人上任后,没想着怎么治理地方,反而变本加厉搜刮民财。河州那块儿回民多,赵席聘偏偏不顾人家的风俗禁忌,干了啥就不细说了,反正把老百姓惹毛了。当地人日子过得水深火热,国民军的名声也臭不可闻。 1928年3月,马仲英站了出来。这家伙当时才十多岁,却胆子大得不行,带着七个兄弟直接袭击循化县衙,抢了枪支和钱,算是正式跟国民军干上了。后来他在大力加山又截了国民军的枪弹,队伍一下就壮大了,从几个人变成几百人。这才刚开始,马仲英还喊出了反对国民军的口号,搞了个“黑虎吸冯军”,听着就挺唬人,后来改名叫“西北边防联盟军”,听着更正规了点。 马仲英这支队伍发展得快得很。兵力从几百人涨到几千人,最多的时候号称有7万——当然,这数字可能有点水分,但影响力绝对不小。他还提出“回汉一家”的口号,挺接地气,既拉拢了回民,也争取了汉民的支持。别看他年纪小,带兵还挺有章法,军纪抓得严,不像赵席聘那样胡来,所以老百姓对他的印象还不错。 他最大的目标是河州城,毕竟那是赵席聘的老巢。他一连三次围攻河州,可惜都没打下来。国民军那边也不是吃素的,刘郁芬调集重兵死守,最后把马仲英逼得撤了。不过这几次围城可不是白折腾,起码让老百姓看到有人敢跟国民军硬碰硬,民心多少往他这边靠了靠。 马仲英这把火烧得挺旺,虽然没拿下河州,但着实给国民军敲了个警钟。国民军在甘肃的统治本来就不稳,赵席聘这种人还瞎搞,把民心弄丢了。马仲英带着一帮人就敢跟正规军对着干,说明老百姓对国民军的不满已经到顶点了。这事儿让国民军高层不得不正视地方管理的问题,不然再这么下去,谁知道还会有多少个“马仲英”冒出来。 再说,赵席聘这种贪官被马仲英这么一闹,名声更臭了,连带着刘郁芬的威信也受影响。国民军在甘肃的控制力明显被削弱了,这对他们后来的统治是个不小的打击。 马仲英的起义虽然没成大事,但给老百姓打了气。他一个小伙子,带着几个人就敢干这么大的事儿,还真激励了不少人。当时西北那块儿本来就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马仲英站出来反抗,至少让大家看到还有人敢跟压迫对着干。这股反抗精神就像种子,埋在很多人心里,后来慢慢发芽。 尤其是在回民中间,马仲英的影响更大。他喊“回汉一家”,还尽量尊重回民习惯,跟赵席聘那种做法一比,简直天差地别。不少回民觉得这小伙子靠谱,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多。 马仲英的起义还搅动了甘肃的地方势力。本来刘郁芬靠国民军撑腰,日子过得挺滋润,但马仲英这么一闹,他不得不抽调更多兵力去对付,别的地儿就顾不下了。当地其他势力一看有机可乘,难免会动点心思。虽说马仲英最后撤了,但这事儿让甘肃的局势更乱了,谁都想趁乱捞点好处。 马仲英这事儿放到历史长河里看,影响不算特别大,但也有它的意义。他没推翻国民军,也没建立啥新政权,可他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了反抗压迫的一个符号。后来的人提起他,多少有点传奇色彩,毕竟一个十多岁的小子能干出这动静,不简单。 再说,他那“回汉一家”的口号,虽然当时主要是拉人气,但也给后人留了点启发。西北那地方民族多,怎么处理民族关系一直是个大问题,马仲英的做法至少让人看到团结起来的可能性。当然,他毕竟是个军阀,手段也硬得很,后世评价他肯定有褒有贬。 更重要的是,他这起义让大家看清了军阀混战时期老百姓的苦。国民军也好,其他军阀也罢,哪个不是把老百姓当草芥?马仲英站出来反抗,至少提醒后人,压迫到一定程度,民间总会有人蹦出来拼命。
1925年10月,冯玉祥任命国民军第2师师长刘郁芬前往甘肃担任甘肃省主席。刘郁芬
墟史往事
2025-08-12 09:57:29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