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得知妻子彭德华要来北京时,转头就将大床换成了单人床,

墟史往事 2025-08-21 09:48:01

1964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得知妻子彭德华要来北京时,转头就将大床换成了单人床,还放出狠话:“我就是死和不和她睡在一起!”30年后,彭德华去世后,季羡林甚至拒绝四万元丧葬费,气得儿子和他断交了整整十三年! 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县一个农村家庭,早年家境贫寒,靠叔父抚养。他从小接受私塾教育,1925年进济南正谊中学,1926年转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2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修德文。那时候他18岁,按照家族安排,与济南女子彭德华结婚,她比他大4岁,只读过小学,两人通过包办婚姻结合。婚后生下儿子季承和女儿季婉如。季羡林视婚姻为责任,没多少感情基础,继续专注学业。1934年毕业后,他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教语文,一年后作为交换生去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东方语言。 在德国留学期间,季羡林历时10年,1941年获博士学位。他专攻古印度语言,研究吐火罗文有突破性贡献。那段时间他与当地女子伊姆加德有过情感纠葛,她帮他打字论文,两人相处密切。但季羡林考虑到已有妻儿,最终选择结束这段关系,回国履行家庭义务。1946年他返回中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那时35岁,是北大最年轻的正教授。他推动开设梵语和巴利语专业,培养多名学生。学术上,他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著有《糖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等作品,精通多种古语言,推动东方学发展。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季羡林的婚姻从一开始就缺乏共同语言,彭德华文化水平低,习惯传统生活,而他沉迷学术,两人性格背景相差悬殊。婚后不久,他们就长期分居,他在外求学工作,她在济南带孩子。1935年他去德国,一走十年,中间没回国,彭德华独自操持家务,日子过得艰难。回国后,他留在北京北大教书,彭德华仍待济南,两人隔几百公里,交流越来越少。1964年,彭德华决定来北京与他生活,这本是团聚机会,可季羡林反应冷淡。他得知消息后,立刻把家里的双人床换成单人床,还说出“我就是死也不和她睡在一起”这样的话。这举动在当时传开,让很多人觉得一个大教授对妻子太绝情。 彭德华来北京后,两人分房睡,关系僵硬到极点。她试图适应城市生活,但季羡林对家庭事务不感兴趣,一心扑在研究上。彭德华上对公婆孝顺,下对子女尽责,中对丈夫服从,可季羡林觉得她跟不上自己节奏,甚至视婚姻为累赘。他曾在文章中说婚姻是人生一大负担。这种观念差异,让两人没法磨合,矛盾越积越多。外界看来,这对夫妻像空壳,维持表面形式,里面空空荡荡。季羡林可能有其他情感寄托,比如德国那段经历,虽没证据证明继续,但猜测不是没道理。长期分居是关系崩塌主因,两人没机会培养感情。 家庭矛盾最伤孩子。儿子季承从小跟母亲在济南,长大后与父亲疏远。1964年那事,让季承心里不舒服。彭德华是典型东方妇女,操劳一生,却得不到丈夫多少温暖。季羡林学术牛,可家庭上薄情,拒绝给妻子更多关注。女儿季婉如虽没公开闹,但与父亲关系也一般。季羡林晚年在北京独居,儿女不常来,这种局面是早年种下的因。 1994年,彭德华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丧事需要4万元费用,季羡林拒绝全出,说自己没钱,要求儿子季承出一半。季承听到后大怒,觉得父亲欠母亲太多,直接拒绝,两人翻脸。季羡林工资不低,还有稿费,怎么会拿不出这点钱?这事闹大,外界觉得他冷血。季承为此与父亲断绝联系,整整13年不说话,不接电话,不见面。季羡林继续学术工作,口述回忆录,秘书帮忙记录。 2008年,季羡林住院,季承终于来医院,两人开始交谈,关系缓和。此后季承偶尔探望,带些东西。季羡林晚年反思婚姻,承认对彭德华更多是责任,不是深情。但他也写文赞她是贤妻良母,虽没共同语言,却支撑家庭。彭德华一生付出多,回报少,这点季羡林没否认。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98岁。追思会上,学者们忆他的学术贡献,家庭事很少提。他的文集24卷,影响深远。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