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

炎左吖吖 2025-08-12 15:41:41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下达8字命令,众将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 自从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到这个时候已经一年了。 这一次,十万大军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 主要是第九兵团主力和第三兵团一部,一直被死死按在一个“反八字形”包围圈中。 而这个新策略正是新上任的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精心设计的致命陷阱。 地图上,十万红色大军被死死锁在春川一带的狭小地域。 前线的告急电报,也让总部彭德怀总司令的心跟着七上八下。 这场危机,源于美军统帅的更换与战术的革新。 狂妄的麦克阿瑟因战事不利被解职,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狡黠的李奇微。 他仔细研究了前四次战役,精准捕捉到志愿军因后勤限制而形成的“礼拜攻势”规律,并据此量身定制了“磁性战术”。 在第五次战役初期,他命令美军不再固守,而是且战且退,利用机械化优势,将志愿军进攻矛头诱入预设的纵深地带。 志愿军将士凭借高昂士气和灵活战术,一路高歌猛进,前锋部队甚至突入敌阵上百公里。 然而,胜利的喜悦下潜藏着巨大危机。 部队的快速推进,使得本就脆弱的后勤补给线变得举步维艰。 而李奇微,等待着猎物踏入陷阱进行收网。 这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凶狠毒辣,瞬间将十万将士置于绝境。 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元帅紧锁眉头。 这位身经百战的统帅,此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十万精锐深陷重围,是拼死救援,还是另寻他法? 前线告急电文不断传来,彭德怀深知,自己此时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即将决定着无数战士的生活,关乎整个朝鲜战局的走向。 他开始反复审视地图,推演着各种可能,却始终难觅万全之策。 彭德怀最终决定,将这一危局如实上报北京,请求中央指示。 北京,中南海书房里毛泽东主席捏着来自朝鲜前线的加急电报,眉头紧锁。 周恩来总理在一旁,同样面色凝重。 十万将士的命运,牵动着最高决策层的心弦。 毛主席深知,李奇微的战术核心在于预设战场、以逸待劳,企图利用志愿军急于救援的心理,在预设的包围圈内外消耗甚至歼灭志愿军的有生力量。 如果按照常规解围思路,正中其下怀。 他需要跳出眼前的困局,从更高的战略层面寻找破敌之策。 经过数小时的缜密思考,他拿起笔,在电报纸上写下八个大字:“放弃救援,以攻代守”。 这八个字,并非是字面意思的放弃被围战友,而是放弃正面强攻救援,转而以攻势,迫使敌人不得不从包围圈抽调兵力回援,从而瓦解包围圈,创造突围条件。 这正体现了毛主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核心军事思想。 当这八字电令传到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元帅瞬间领悟了毛主席的战略意图,拍案叫绝! 这八个字瞬间指明了破局的方向。 他立刻调整部署,不再执着于从正面应对美军的包围圈。 而是命令杨得志指挥的第十九兵团,集中优势兵力,向美军包围圈的外沿防御阵地发起最猛烈的进攻,吸引和牵制美军主力。 命令被围的傅崇碧63军,收拢部队,攥成铁拳,向东北方向美军相对薄弱的结合部发起决死突击。 同时,命令秦基伟指挥的第15军,发挥穿插的特长,连夜急行军,向美军纵深穿插,目标直指美军后方的炮兵阵地和补给枢纽,狠狠地“捅腚眼”! 这三把尖刀,同时刺向美军战线的不同要害。 很快,战场形势瞬间逆转。 最惨烈也最关键的,当属傅崇碧63军奉命在铁原地区展开的阻击战。 这支疲惫之师,死守咽喉要道整整十三天! 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折断了就用石头、用拳头、用牙齿! 炊事员抡起菜刀冲上阵地,伤员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 上甘岭下来的老兵赵宝山,带领三人小组,利用缴获的烟雾弹制造“鬼打墙”,竟吓得美军坦克连自相冲撞。 正是63军将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这宝贵的十三天,为外围的19兵团猛攻和15军的致命穿插赢得了最关键的时间窗口。 毛主席“放弃救援,以攻代守”的八字方针,如同神来之笔,彻底搅乱了李奇微的如意算盘。 这样一招算是彻底将被动变为主动,让被围的十万志愿军主力,最终大部分成功突围。 此役,志愿军虽伤亡惨重,但也歼敌八万余人,粉碎了李奇微企图歼灭志愿军主力的战略企图,彻底打掉了美军在谈判桌上要求“海空优势补偿”的嚣张气焰。 德怀元帅在战后总结时感慨道:“主席在万里之外,比我看得清战场。为啥?他心里装着全天下的棋盘!” 这八个字,不仅是一次战役的转折点,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次辉煌实践。 主要信源:(读书周报——朝鲜战争中彭德怀收到了一封电报,随后志愿军便消失在群山之中……)

0 阅读:156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