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陆敢打,我就敢送”,2023年,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公开宣称,“若两岸爆发

文史小将 2025-08-13 15:39:38

“只要大陆敢打,我就敢送”,2023年,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公开宣称,“若两岸爆发冲突,我会誓死守护台湾”,将不惧风险,用私人飞机给前线送物资。 2023年7月14日,郭台铭在高雄说,只要大陆敢打,他的私人专机就改成军用,当运输机给前线送物资! 这番言论的背后,站着的是富士康的创始人。 郭台铭,这位商界传奇人物,1950年10月8日出生在中国台湾。 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来自山东,通过小买卖维持家庭生计。 小时候的郭台铭并没有享受过优越的条件,他的成长环境普通,但却培养了他坚韧和自立的性格。 他读的是中国海事专科学校,主修航运管理,毕业后按照规定服兵役,曾担任空军少尉,直到1973年退伍。 退伍后的郭台铭进入航运公司工作,负责安排船期、协调物流等事务。 几年的工作经历让他逐渐认识到,单纯打工并不能实现长期发展和财务自由。 1974年2月20日,他毅然决定创业,从母亲那里借了20万新台币,成立了鸿海塑料公司,主营塑胶成品加工。 初创时期,公司资本仅30万新台币,合伙人也只有几位。 可是,随着经济环境不景气,合伙人陆续退出,公司面临困境。 郭台铭毫不退缩,他又向岳父借了70万新台币,买下了整个公司,并将其改名为鸿海工业,专门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 从此,他开始了真正的创业之路,也为日后建立鸿海帝国奠定了基础。 到了八十年代末,他敏锐地抓住机会,把工厂搬到了对岸的深圳,建立起庞大的代工体系。 他的商业版图到底有多大? 去年富士康的营收是6091亿,而在2022年,这个数字是1.48万亿人民币。 这些钱,绝大部分都来自他在大陆的工厂。 他是一度雇佣超过百万员工的商业巨头,仅仅是郑州一个厂区,就有几万名工人,每天工作八到十个小时是常态,这些工厂是苹果等国际品牌的关键生产环节。 郭台铭的财富和影响力,实际上都是建立在这套横跨两岸的庞大生产体系之上。 正是这种现实,让他曾说过的“用私人飞机运物资”显得格外刺耳,也让外界觉得有些矛盾。 一个人的事业命脉,与他口中想要抗衡的对象,实际上紧紧捆绑在一起。 为了减少这种依赖,他曾尝试在海外布局生产基地。 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投资建厂,但遭遇重重阻力,不仅政策限制多,还被当时的特朗普公开批评为“抢走当地生意”。 在印度建厂的尝试更是困难重重,工厂建设滞后,生产速度无法跟上订单需求,员工招募上还为男女工种分配争执不休,甚至有一次生产的iPhone16手机被检测出大肠杆菌问题。 这些海外挫败,让郭台铭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根基,也让他意识到,大陆市场和供应链的优势难以替代。 另一家台湾企业台积电的经历进一步说明了问题:在美国投资,不仅受制于政策,还被迫上缴高达1000亿美元的成本。 面对现实的接连碰壁,郭台铭最终选择回归中国大陆。 他再次投资十亿元,在郑州建设了一座现代化工厂,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海外尝试如何艰难,真正能支撑他产业命脉的,仍然是大陆这片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 时间回到2023年的选举,郭台铭的政治之路从一开始就不顺。 早在2019年,他第一次参加国民党党内初选,支持率不足三成,最后失败退出国民党。 到了2023年4月,他再次表态参选,但五月国民党直接征召了侯友宜,他再次被排除在外。 郭台铭那些激进的言论,并没有为他换来足够的支持,反而引来了真正的麻烦。 他参选的举动,被一些人看作是分裂非绿阵营的搅局者,更直接的压力来自他的商业帝国。 九月,鸿海集团宣布郭台铭因“个人因素”辞任董事。 到了十月,大陆税务部门开始对富士康在各地的多家子公司进行税务审查。 这个消息一出,鸿海的股价立刻受到影响。 郭台铭的政治抱负和他的商业利益,终于发生了最直接的冲突。 一边是他坚持要选下去的政治决心,另一边是给他带来财富和地位的商业现实。 两者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再用言语去平衡。 最终,在11月24日,郭台铭宣布退选,并转为支持国民党的侯友宜。 从七月那句“只要敢打,我就敢送”的豪言,到十一月黯然退场,只过去了短短四个月。 他的退选,被解读为是为了顾全大局的务实之举,但更多人看到的是一个商人在现实面前的妥协。 郭台铭的言行,折射出商业利益与政治立场之间的复杂纠葛。 他的企业依托大陆市场而发展壮大,却在言论上发出某种分裂信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众与合作方的信任。 两岸统一是不可逆的历史趋势,个人表态难以改变大局。 郭台铭的商业活动仍在继续,但公众对他的认知和评价已经发生了变化,也提醒所有企业家,在追求利益时,应将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0 阅读:0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