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通房丫鬟竟成主子行房时的“工具”,一整晚都得守在床边,主子需要就赶紧递汗巾、点安神香、麻溜宽衣解带,新婚之夜对她们而言更是遭罪——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屈辱与无奈? “一本明清史,养活半个娱乐圈”——这话说的也并不夸张,想想那些层出不穷明清类电视剧,着实让人学习不少历史,像公、侯、伯、子、男这类爵位相关的资料随处可见,可唯独关于丫鬟的内容少之又少。今天,小编给大家补上这一块知识! 在古代封建大家庭的深宅大院之中,有一种特殊的存在 —— 通房丫鬟。她们的命运,被紧紧束缚在封建礼教的绳索之下,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通房丫鬟,从名称便能看出其特殊之处,“通房” 意味着她们的房间与主人的卧房是相通的,这也注定了她们要时刻待命,为主子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尤其是在主子行房这一极为私密的时刻,她们竟成了不可或缺的 “工具”。 通房丫鬟制度起源于宋代,至明清时期形成完整体系。 这些女孩多在七八岁时被买入大户人家,价格往往不及一头耕牛。万历年间《宛署杂记》记载,北京人市上的丫鬟售价为白银二两,而同期一头驴价值五两。 古代大户人家等级森严且极为讲究。主子们自幼便习惯了被人伺候,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下人代劳。在男女主人行房时,通房丫鬟的身影总是悄然出现。 在夫妻生活中,通房丫鬟承担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职能。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保存的光绪年间《侍寝录》显示,丫鬟需详细记录每次行房的时辰、体位及主人身体状况。 这一夜,对新婚夫妇而言,或许是充满期待与羞涩的时刻,但对通房丫鬟来说,却是煎熬的开始。她们一整晚都得守在床边,全神贯注,丝毫不敢懈怠。 主子稍有需求,比如要汗巾,她们就得眼疾手快地递过去;主子想要点安神香,便得立马照办;甚至在主子宽衣解带时,也要手脚麻利地帮忙。 在主人行房时,她们要在旁伺候,女主人因故不便时,还可能代为侍寝。这种场景,现代人看来难以理解,在当时却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新婚之夜,通房丫鬟更是遭罪。她们不仅要见证主人的时刻,还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屋内烛光摇曳,新婚夫妇在床笫之间,而通房丫鬟却只能在一旁屏气敛息,时刻关注着主人的一举一动。 一旦主人有任何示意,就得立刻上前服务。除了递汗巾、点香和帮忙宽衣解带,她们还需要在主人完事之后,第一时间准备好毛巾与热水,擦去主人做事后流下的汗水,并且及时地准备好食物,给男女主人补充体力。 这种身心的双重折磨,对于通房丫鬟来说,是生活的常态。 在古代,为了确保家族的利益,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传宗接代,在当时被视为重中之重。然而,新婚夫妇婚前大多未曾谋面,彼此陌生,在夫妻之事上更是毫无经验。 通房丫鬟此时便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要在婚前教导男主人男女之事,让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新婚之夜,她们也充当着 “润滑剂” 的角色,缓解新婚夫妇的尴尬。比如,新郎若紧张得不知所措,通房丫鬟可能会通过巧妙的暗示,帮助新郎完成洞房仪式。 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档案记载,某知府因妻病三年,期间由通房丫鬟侍寝四十七次,诞下三子。 通房丫鬟的职责远不止在行房时伺候主子。她们对主人的喜好和习惯了如指掌,知道男主人喜欢喝什么茶,水温多少合适;女主人睡前是否需要听一段轻柔的曲子,或者喝一碗安神汤。 像《红楼梦》中的平儿,作为贾琏的通房丫鬟,就常协助王熙凤管理荣国府的内务,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话语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十二美人图》中,持烛台立于屏风后的女子形象,正是通房丫鬟的典型写照。她们需在主人就寝前完成暖床、熏香、更衣等流程。 冬季要用铜制汤婆子将被褥烘至微温,夏季需用井水镇过的丝帕擦拭凉席。明代医书《摄生总要》建议,通房丫鬟应掌握头部穴位按摩手法,以便为主人缓解头痛。 然而,通房丫鬟看似与主人关系密切,地位却极为尴尬。通房丫鬟的居住条件折射其社会地位。福建永定土楼考察发现,她们多居住在连接主卧的耳房,面积通常不足四平方米。 这种半开放空间仅用纱幔隔断,方便随时响应召唤。冬夜需和衣睡在青砖地面,仅铺单层棉褥。南京甘熙故居复原的陈设表明,通房丫鬟的标配是矮凳一张、烛台一架、铜盆一个,这些就是全部家当。 据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档案显示,嘉庆年间皇宫选秀女,有 13% 参选者生母为通房丫鬟,这些女子多数不知生母下落。 在古代社会,通房丫鬟的命运从踏入豪门的那一刻起,便已注定。这一特殊的群体,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悲惨遭遇,也让我们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 古代官宦富贾家,满院的丫鬟每天都在做什么? 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档案
古代的通房丫鬟竟成主子行房时的“工具”,一整晚都得守在床边,主子需要就赶紧递汗巾
豌豆大说法
2025-08-13 19:23: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