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面对过的历届美国总统里,特朗普可能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这近40年来,中国面对的最“危险”总统。 2025年8月,特朗普重返白宫也大半年了,全球的空气里都飘着一股熟悉的味道,那股味道叫“不确定性”。从尼克松推开大门算起,中国跟好几位美国总统打过交道了,有笑里藏刀的,有直来直去的,但要说最“危险”的,可能还真得数这位。 为啥这么说?很多人可能觉得,特朗普不就是个咋咋呼呼的商人嘛,一切为了“交易”,极限施压也是为了拿到更好的筹码。一开始,咱们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回想他第一个任期,2019年在大阪,他还跟咱们领导人说“我对中国没有敌意”,夸“中华文明了不起”,一副可以坐下来好好谈的样子。 但就是这种表象,让我们很多人,包括一些国际观察家,都一度低估了他。特朗普的“危险”,不在于他有多么强硬,而在于他彻底掀翻了过去40年中美关系那张不成文的“牌桌”。 从里根、老布什,到克林顿、奥巴马,不管谁在台上,对华政策总有个主轴,那就是“接触+遏制”。一边拉着你加入全球化的圈子,让你成为世界工厂,他们也享受着廉价商品和巨大市场;另一边在人权、军事、技术上给你使绊子,想把你塑造成他们希望的样子。这套玩法,咱们很熟悉,虽然磕磕绊绊,但大家都在一个规则体系里博弈,有攻有防,就像下棋,棋盘和规则是固定的。 可特朗普一来,他直接把棋盘给踹了。他传递的信息非常直白:我不是来跟你下棋的,我是来砸场子的。 他发动的贸易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以前美国也搞贸易摩擦,比如针对纺织品、轮胎,但都是小打小小闹,是“术”的层面。特朗普直接把关税当成了战略武器,搞的是全方位、无差别的覆盖。他根本不关心什么全球产业链、什么WTO规则。他那套逻辑简单粗暴:你让我不爽了,我就加关税,而且一加就是几百亿、几千亿。他要的不是什么贸易平衡,而是要用这种方式“放血”,阻碍你的发展势头。 更要命的是科技战。如果说贸易战是伤皮肉,那科技战就是动骨髓。打压华为,可不是因为什么信息安全,那都是借口。在特朗普之前,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也一直有,但都藏在各种复杂的法案和委员会后面,半遮半掩。特朗普是第一个把它公开化、武器化、并以此为荣的总统。他让“脱钩”这个词,从学术圈的讨论,变成了摆在台面上的阳谋。 今年春天,他签署了那份被媒体称为“经济北约”的行政令,绕开国会,直接授权商务部对所有“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特定商品征收高达60%的“国家安全调节税”。这基本上就是兑现了他竞选时说的,要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地位的承诺。全球的供应链,因为这一纸命令,到现在还在剧烈震荡。 还有,他扩大了实体清单的范围。以前是针对华为、中兴这样的科技巨头,现在连咱们的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甚至是一些农业科技公司,都被他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拉了进去。他最近在社交媒体上说:“要么在美国制造,要么就别想在美国卖,就这么简单!”这种总统令式的治理风格,绕过了所有繁琐的程序,让企业和市场根本来不及反应。 这就是他最“危险”的地方:极端的实用主义和绝对的不可预测性。 拜登政府时期,虽然对华打压也在加码,但拜”登的牌路,咱们看得清。他讲究“盟友体系”,搞“小院高墙”,试图联合欧洲、日韩一起围堵。这套打法虽然也狠,但它终究是“建制派”的玩法,有逻辑、有章法,需要跟盟友协调,需要国会批准,进程相对是缓慢和透明的。咱们有时间和空间去应对,去合纵连横。 但特朗普不一样。他不在乎盟友怎么想,甚至常常把盟友也当成敲诈的对象。他也不在乎国内建制派的意见,他只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今天可能因为一个电话,就决定给某个国家加关税;明天可能因为看了一篇报道,就发推特制裁一家公司。 跟他打交道,就像是在一片黑暗的森林里和一个手里拿着斧头的猎人博弈,你不知道他会从哪个方向、以什么方式冲出来。这种不确定性,是比任何明确的遏制政策都更可怕的战略成本。它让我们的长期规划、产业布局,都必须加入一个“特朗普变量”,而这个变量几乎是无解的。 过去40年,中美关系这艘大船虽然也经历过风浪,但大家基本都在同一张航海图上行驶,争的是航道和速度。特朗普直接把航海图撕了,他说:“现在,我就是风暴。” 面对这样一个对手,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方式去判断。指望他能被“理性”和“共同利益”说服,可能是一厢情愿。他只认力量,只认谁的拳头更硬。这逼着我们必须放弃一切幻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把科技的命脉、产业链的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最近,高志凯教授又上了印度的一家主流电视台的访谈节目。这次的话题,是美印关税问题
【9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