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0万美元一架的C919刚把香港航线飞成日常,就有人喊 “造出来才发现不值”。 C919项目2008年启动,商飞在浦东建基地,生产从2011年开始。首架原型机2015年下线,2017年在浦东机场首飞。试飞阶段在西安阎良基地搞了好几年,2022年底东航拿到第一架交付机。2024年6月飞了香港到上海的包机,2025年1月1日正式开上海虹桥到香港的商业航线,现在每天往返。 定价每架9900万美元,有人比波音737MAX和空客A320neo的1.1亿到1.2亿单价,说C919不便宜,开发成本超490亿。供应链还靠进口,发动机用LEAP-1C,航电部件部分外购,国产化率不到60%。国际认证壁垒大,FAA和EASA没过,出口难。网上争议多,有人说性价比不高,试飞认证拖时间,供应链风险大。巴西和东南亚航空公司有兴趣,但签约慢。 订单现在超1300架,东航定了100架。2025年商飞计划产50架,实际交付30架。国产CJ-1000A发动机在测试,预计年底上机型。飞控系统用了自主算法。C919系列在扩展,有缩短版和加长版。产业链拉动几千家企业,从材料到零部件。吴光辉还在导项目,推国产化,参加国际洽谈。C919多了航线许可,产能在爬坡。吴光辉角色没变,专注长远规划,推动宽体客机预研。项目前景好,产业生态在升级。 中国民航市场以前被波音和空客垄断,买飞机排队,价格高,交货看别人脸色。修飞机麻烦,零部件全进口,成本高。关键技术在别人手上,供应链一断就慌。C919出来后,给了选择,不用低声下气。订单增加,市场信心足。国际上,东南亚低成本航空看中性价比,虽然认证壁垒高,但融资灵活吸引眼球。商飞目标是打破垄断,抢话语权。这9900万买的不光是飞机,是航空工业的未来。 有人说C919依赖西方供应商,发动机和航电进口多,不够自主。但飞机制造本来全球分工,波音空客也用跨国部件。C919策略是先合作站稳,再国产化。CJ-1000A性能对标国际,飞控算法自主。这些进步一步步来,缩小差距。2025年产能上50架,成本会降,竞争力强。产业链受益大,从设计到制造,生态完整。 争议点在定价和价值上。9900万不低,但比起垄断下的日子,这钱花得值。C919飞香港航线常态化,证明可靠。市场订单破千,海外兴趣升。吴光辉团队攻关几十年,从无到有。未来,国产化率提高,出口打开,航空工业腾飞。 C919不是廉价货,是战略产品。打破依赖,建产业链,这价值超金钱。有人喊不值,可能只看表面账,没见底气。这份底气,让中国航空挺腰杆。中国航空工业积累几十年,工程师攻关无数。C919标志突破,大型客机自己造。飞香港日常,市场认可。定价高,但买未来。争议正常,值不值看长远。
太会算了!谁能想到,中国商飞团队把C919几乎95%的机体零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
【244评论】【2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