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太原兵工厂的刘贵福,听说八路军打了胜仗,就带16个工友投奔八路军,谁

烟雨杏花村 2025-08-14 14:35:53

1937年,太原兵工厂的刘贵福,听说八路军打了胜仗,就带16个工友投奔八路军,谁料这一去,就让他成为了青史留名的大功臣! 刘贵福的名字能与“八一式马步枪”紧密相连,绝非偶然。 这种被彭德怀亲自命名的枪械,枪身比日军的三八大盖短30厘米,更适合山地作战,枪身下方暗藏的三棱刺刀,按动按钮就能弹出,比日军装刺刀的速度快两倍,在关家垴战斗中让日军吃尽苦头,后来的56式半自动步枪刺刀设计都借鉴了这一特点。 而这一设计的诞生,源于刘贵福对十几种不同型号步枪的拆解与重组,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他画了上百张图纸,最终确定了这一兼顾实用性与攻击性的样式。 能造出这样的枪,源于他扎实的技术功底。11岁进私塾读了三年书,14岁辍学谋生,16岁到京城卫戍部队当勤务兵时,别人忙着偷懒,他总蹲在修械所旁看师傅拆枪。 17岁进入冯玉祥的修械所,师从工匠李金昌,学徒本需三年才能掌握的技艺,他不到一年就全部精通。 在孙殿英的部队里,他改造的国产机枪在射击比赛中击败了进口的捷克机枪,射速更快且不卡壳,凭此从普通工匠升为装配领工,手下管理二十多人。 这些早年的经历,为他后来在艰苦条件下造枪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37年日军侵华,太原兵工厂被炸毁,刘贵福带着工友南逃至风陵渡,恰逢八路军队伍过河。与八路军干部赵国强交流后,得知延安急需兵工人才,他当即决定带着16名工友投奔。 当时前往延安的路途艰险,日伪军设下多道封锁线,他们将工具拆成零件藏在柴火中,白天躲在山洞,夜晚摸黑前行,历时一个多月才抵达临汾刘庄的八路军办事处,彭雪枫评价他们“来得太及时了”。 这次投奔,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让他的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到延安后,朱老总亲自看望,鉴于他的技术能力,批给他每月28元津贴,这在当时是普通战士的18倍,但他将这笔钱全部用于购买工具,称“最好的待遇是能造最好的枪”。 1938年冬天,日军频繁轰炸延安,因缺乏高射武器,只能被动挨打。 刘贵福带领工友在窑洞里设计图纸,用废弃铁轨做材料,将磨盘改造成车床,借鉴纺车原理造出用于拉膛线的土镟床,一个多月后造出第一挺高射机枪,成功击落一架日机,延安百姓欢呼“刘师傅造出救命枪了”。 在黄崖洞兵工厂期间,条件更为艰苦,没有煤就烧木炭,没有电力就用人力摇大轮带动机器,钢材短缺就去扒鬼子破坏的铁路。 刘贵福总能化腐朽为神奇,他发明的“枪弹自动规正器”,仅用一块铁片弯曲而成,就让子弹入膛准确率提高三成,成本却只有几毛钱。 这些土办法解决了实际难题,体现了他在极端条件下的创造力。 新中国成立后,刘贵福成为军工专家,但依旧保持着朴素的作风,在东北的工厂里,常穿着带油污的工作服与工人一起蹲在地上吃饭。 1966年病重住院时,他仍让儿子将五七式步枪图纸带到病房,指出膛线角度需要修改以方便战士使用。这种对武器研发的执着,贯穿了他的一生。 如今在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仍能看到他当年用过的工具:缺了口的锉刀、磨得发亮的扳手。这些工具见证了他如何用最简陋的条件,造出对抗侵略者的武器。 信源:德州记忆|军工英雄刘贵福——德州新闻网

0 阅读:0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

烟雨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