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情况有多糟糕,看女人就知道。乌克兰已经开始征兵60岁以上的男性。可想而知,这场三年之久的俄乌战争,直接让乌克兰险些灭族。 要看清一场战争对一个国家真正的改变,或许不必去看轰鸣的炮火与倒塌的建筑。你只需要看看那里的人,尤其是女人,活成了什么样子。 当六十多岁的老人出现在征兵站,当年轻女性焦虑到盘算着嫁给外国老头时,这背后藏着的,是一整个民族难以言说的挣扎。 这场持续三年的战火,已经彻底掏空了乌克兰的兵源。官方的说法是,25岁至60岁的男性公民必须强制动员,一旦体检合格,服役便是逃不掉的义务。 乌克兰国防部长曾向外界澄清,街头“抓壮丁”并非普遍现象,90%的动员兵都是在收到通知后自觉报到。他强调,那些引发争议的街头强拉,仅占总数的5%到10%,毕竟这既不好看,也不利于社会稳定。 可现实呢?现实是,官方一边澄清,一边又悄悄签署了新的法案。现在,不仅是60岁以上的老人,就连18到24岁的年轻人,只要身体允许且个人自愿,都可以通过签合同的方式入伍。 听上去这是给了国民选择权,但在基辅的征兵站里,景象却相当残酷:戴着老花镜填表的大爷,比穿着军装的年轻人还要多。他们中许多人刚刚退休,手里的扳手还没捂热,就得学着去熟悉冰冷的枪械。 这已经不是什么爱国热情,而是最直白的现实——国家是真的没人了。为了吸引那些不在强制动员范围内的公民,政府甚至开出了诱人的条件。 比如年轻人参军操作无人机,服役两年不仅有工资,还能拿到一百万格里夫纳的巨额奖金,折合人民币超过17万。然而,政策上的甜头,终究掩盖不了现实的苦涩。 战争对乌克兰男性人口的消耗是毁灭性的。战前,乌克兰有620万20至45岁的男性,短短三年,这个数字据估算已因伤亡和失踪锐减了近一半。 当50岁的兵员都不够用时,那些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自然就成了填补前线空缺的最后选择。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男性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已从46.5%降至40%,而20到35岁这一婚育核心年龄段的男女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比3。 一场深刻的人口危机,已经不是预兆,而是现实。 在这样的失衡下,乌克兰女性的生活被彻底颠覆。年轻女孩的婚恋市场几近崩溃。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的20至30岁女性表示,她们已经大半年没见过同龄的单身男性。 超过三成的女孩开始认真考虑嫁给外国人,哪怕对方是比自己大二十岁的西欧老人,也顾不上了。即便幸运地结了婚,一张征兵令也可能瞬间让新娘变寡妇,许多家庭就此破碎。 战争还催生了至少35万名新的单亲妈妈。她们的丈夫或战死,或失踪,许多人甚至连一张死亡证明都拿不到,抚恤金更无从谈起。 在基辅郊区,一位名叫卡佳的女人,丈夫在马里乌波尔牺牲后,她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为了活下去,她白天在废墟里捡钢筋卖钱,晚上去医院当护工。一个月拼死挣来的钱,只够买二十公斤土豆,孩子想吃块面包都得等救济车。 经济的崩溃让所有女性的日子都举步维艰。乌克兰的GDP从战前2000亿美元暴跌至不足800亿,货币贬值了60%。 这意味着,一个普通女人一个月的工资,现在只够买五升汽油。想给孩子买双新鞋,得攒上三个月。在敖德萨,那些靠港口贸易为生的女性失去生计后,不得不去野外挖野菜充饥。 更糟的是,连国际援助都显得错位。一车车的衣物和奶粉运抵,但女性最急需的卫生巾和止痛药却严重短缺。在一些地方,女人们只能用旧布料代替,这导致妇科感染率比战前高出三倍。 社会秩序的崩坏,则让女性的安全感荡然无存。基辅的地铁站成了临时的避难所,女人们和孩子挤在一起,睡在冰冷的塑料布上。 每天都有男人借口“检查”进行骚扰,而报警也没用,因为警察早已被派往前线。 在哈尔科夫的一个女性庇护所,短短半年就收留了120名遭遇家暴的女性。男人们因失业和战争压力变得极易暴躁,而小小的庇护所只有30张床位,绝大多数人只能睡在走廊。 乌克兰的女人,曾几何时也和世界上所有女孩一样,精心打扮,讨论着最新的婚纱款式。 而现在,她们却灰头土脸,每天琢磨着如何把粮食藏得更隐蔽,如何独自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她们的生活,早已不是柴米油盐,而是在一片废墟上的挣扎求存。
乌克兰的情况有多糟糕,看女人就知道。乌克兰已经开始征兵60岁以上的男性。可想而知
阿离言娱乐说
2025-08-14 15:23:45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