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打了一个大胜仗,缴获不少“铜块子”。陈锡联就拿它垫床腿。红四方面军后勤

熹然说历史 2025-08-14 21:16:57

红四方面军打了一个大胜仗,缴获不少“铜块子”。陈锡联就拿它垫床腿。红四方面军后勤部长郑义斋大吃一惊:“金子为什么不上缴?”陈锡联不解地说:“这是金子?还有好些都让我扔进粪坑了。” 当年红军缴获了军阀刘存厚的金库,那些黄澄澄的金砖在陈锡联眼里竟成了普通”铜块子”。一个农家出身的放牛娃,怎么可能认识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更离奇的是,他不仅拿金砖垫床腿,还把好些扔进了粪坑。这个闹剧背后,藏着怎样的时代故事? 陈锡联1915年1月生于湖北红安。他出生的时候正是陈氏族谱编修截止之时,家人为了表示庆贺,就给他起了乳名”谱庆”。家里人多地少,生活特别困难。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母亲雷敏含辛茹苦把他带大。8岁那年就被送到地主家放牛,天天挨打受气。 这样的出身,注定了陈锡联对奢侈品一无所知。他见过的最值钱的东西,大概就是银圆。至于金砖这种富人家才有的玩意儿,一个放牛娃哪里见过?1928年4月的一天,他摸黑直奔四里路以外的肖家寺,找到驻扎在这里的黄陂县游击大队大队长詹才芳,坚决要求参加革命。詹才芳看他年纪太小,让他回家再等一年。 1929年4月,在家待了一年的陈锡联想起了詹才芳的诺言,一天,他趁外出干农活的机会,偷偷地躲了起来。这次他成功了,终于参加了革命队伍。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一步步从一个小战士成长为团政委。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发起宣达战役。此时的陈锡联是红36军88师263团的政委了。他们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打进了四川土军阀刘存厚盘踞的达县,缴获了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 这一仗打得特别漂亮,缴获的物资堆积如山。红军官兵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好东西,白花花的银圆、黄灿灿的金砖,看得大家眼花缭乱。可问题是,这些农民出身的红军战士,很多人根本不认识这些稀罕物。 红军战士们很多都是农民出身,哪里见过这样的世面,战士把蜡纸钉起来当笔记本,由于蜡纸光滑,怎么也写不上字,于是纷纷报怨:反动派造的纸,也沾染了反动性。各种闹剧层出不穷,有人把牙膏当糖吃,有人把皮鞋油当罐头。 陈锡联也没例外。他见过银圆,但没有见过金砖,遂把金砖当成了砖。晚上睡觉,床铺不稳当,他就把一些金砖当成铜块子垫在床铺底下。在他看来,这些黄澄澄的东西充其量就是铜做的,正好拿来垫床腿。 第二天麻烦来了。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和总经理部(即后勤部)主任郑义斋来到陈锡联的住处。郑义斋看到陈锡联床铺下垫着许多块金砖时,大吃一惊。郑义斋当场就火了,质问陈锡联为什么私藏这么贵重的东西不上缴。 陈锡联一脸莫名其妙,不急不燥地说:“这有什么可藏的,都是些铜块子,还有好些都让我扔进粪坑里了。刘存厚的这些破玩意儿,用它来垫床铺,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话把郑义斋气得哭笑不得。 顿时弄得郑义斋哭笑不得,转怒为喜,笑着说:“可惜呀!可惜呀!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黄金,是金砖啊!同志!”陈锡联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铜块子”竟然是传说中的金砖。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李先念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因为他也是没见过金砖的人,对陈锡联感慨道:“锡联,你和我一样,只听说过金砖,不知道就是这玩意儿,今天真是开了眼界!”连李先念这样的领导都没见过,可见当时红军指战员的出身多么朴素。 陈锡联赶紧组织人员,把散落各处的金砖全部收集起来,连扔进粪坑的也打捞上来,统统上缴给部队。这个笑话很快在红四方面军中传开,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趣事。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陈锡联军旅生涯中的经典段子。它既反映了红军指战员朴素的出身和纯洁的品格,也说明了那个年代贫富差距之大。一个从小放牛的农家子弟,怎么可能认识金砖这种奢侈品?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体现了红军队伍的纪律性。即使在不认识的情况下,陈锡联发现问题后立即纠正,主动上缴所有金砖。这种自觉性正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陈锡联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敢拼善战,是个远近闻名的”小钢炮”。宣达战役后,他继续在各个战场上冲锋陷阵。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22岁的陈锡联任一二九师先遣团――七六九团团长,率部开赴晋中抗战前线。首战便出其不意地夜袭了日军阳明堡机场。 这次夜袭阳明堡让陈锡联一战成名,炸毁日军飞机24架,成为八路军抗日第一仗的英雄。从此他的名字响彻全国,再也不是那个不识金砖的”土包子”了。1955年,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之一。 从不识金砖的放牛娃到开国上将,陈锡联的故事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那些看似可笑的”土”味,恰恰是人民军队最珍贵的品格。你觉得这样的朴素作风在今天还有意义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聊聊那个纯真年代的故事。

0 阅读:44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