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欧洲人脑子真不是一般的轴! 最近传言,“北溪2号”可能修缮,俄罗斯将继续向欧洲提供天然气,各位看客一定觉得是俄与欧洲的关系得到缓和,结果还是一样的配方:美国可能充当欧洲的中介,买入俄气卖给欧洲!赚差价! 在能源领域,总有一些传闻能搅动国际格局。最近,关于北溪2号管道可能修复的消息流传开来,俄罗斯似乎准备继续向欧洲输送天然气。 许多人以为这是俄欧关系缓和的信号,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美国投资者正谋划介入,充当中介角色,从俄罗斯买入气体再转售欧洲,从而赚取差价。这不禁让人感慨,欧洲决策者是否过于固执?为了意识形态考量,他们宁愿多掏腰包,也拒绝直接交易。 北溪管道系统曾是俄罗斯向欧洲供应天然气的主要通道,北溪1号和北溪2号各有两条管道,总容量可达每年1100亿立方米。2022年2月,俄罗斯军队进入乌克兰,引发欧洲联盟实施严厉经济制裁,针对俄罗斯能源出口施加压力。 欧洲天然气价格随之飙升,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居民能源支出负担加重。欧盟转向挪威和美国液化天然气作为替代,美国出口量大幅增长,成为欧洲主要供应商。 这一转变虽缓解了短期短缺,但价格远高于俄罗斯管道气,影响了欧洲工业竞争力。 2025年初,传闻显示俄罗斯已开始评估管道修复成本,估计约5亿美元,并悄悄准备相关工作。尽管专家对修复可行性持疑虑,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公开表示,美国可能协助重启管道。 3月,媒体报道美俄举行秘密谈判,美国投资者寻求收购北溪2号所有权,作为中介从俄罗斯购气转售欧洲。投资者包括专注困境资产的投资银行家,他们曾在俄罗斯开展业务,如收购受制裁银行的分支。提议中,美国公司控制管道基础设施,俄罗斯提供气体,欧洲避免直接与俄罗斯交易。 这能让美国调控供应并获利,同时俄罗斯恢复部分出口收入。谈判在瑞士等地进行,涉及前美国驻德大使和俄罗斯前情报人员。 德国政府声称不知情,但内部文件显示他们曾与投资者会面,评估方案。 欧盟内部对这一传闻反应强烈,许多成员国反对重启管道。德国新总理梅尔茨明确表示,将尽一切努力防止北溪2号恢复运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推动新制裁包,禁止与北溪实体交易,并计划到2027年完全摆脱俄罗斯化石燃料。 5月,欧盟发布详细策略,强调停止所有俄罗斯气体进口,到2025年底禁止新合同。分析人士指出,重启管道将违背欧洲能源多元化目标,增加对俄罗斯的依赖风险。 尽管美国提出通过其控制实现西方监督,但欧洲担忧这会让俄罗斯战争机器获得额外资金,每年可能达50亿美元。德国工业界虽希望降低能源成本,但政治压力下难以推动。 乌克兰强烈反对,认为这将永久丧失过境费收入,并象征性地排除其在欧俄关系中的角色。 谈判持续到夏季,美国推动收购,投资者计算运输和差价利润。俄罗斯提供短期折扣合同,吸引潜在买家,但欧盟意见分裂。德国企业游说政府接受方案,指出高能源价格威胁就业和竞争力。欧盟峰会讨论监督机制,一些国家拒绝直接进口,坚持第三方渠道。 俄罗斯继续通过其他路径供应气体,如经土耳其的管道,但容量有限。美国作为中介的角色逐渐清晰,液化天然气船只已成欧洲主要来源,若管道重启,可进一步整合供应链。 专家估算,修复一条支线需数月,成本不高,但法律障碍巨大,包括德国认证和欧盟竞争规则。 进展显示,美俄探讨合作,而欧洲坚持立场。欧盟考虑永久封存管道,注入涂层防腐蚀,无修复计划。德国经济部拒绝评论,但强调独立于俄罗斯能源的政策。 分析认为,美国优先其液化天然气出口,需求预计到2030年供不应求,若俄罗斯气体回归,将减少其利润。但投资者辩称,美国控制管道可带来地缘优势。 俄罗斯视此为恢复出口机会,克里姆林宫发言人表示,若新所有者接管网络,愿意出售气体。 欧洲支付更高价格,美国从中获益,维持能源流动,却避免直接依赖俄罗斯。 欧洲决策者面对这一局面,需权衡经济压力与原则。传闻虽未成定局,但凸显能源地缘博弈的复杂性。修复管道技术可行,但政治阻力大,欧盟决心摆脱俄罗斯影响。 最终,欧洲可能继续依赖美国液化天然气,成本居高不下。 这反映出意识形态在能源政策中的权重,欧洲宁愿承受经济损失,也维护其立场。 这桩能源传闻的结局尚未明朗,但已暴露国际关系的微妙。欧洲是否会让步,接受美国中介模式?读者们,你们怎么看这种“轴”劲?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一起讨论能源未来的走向。
如果普京去阿拉斯加被美国人扣下来,回不了莫斯科了,会怎么样?俄罗斯会停止进攻乌克
【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