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争议的张学良,弥留之际被插管又被拔管,死时未留遗言?张学良的一生颇有争议,他

鲁肃聊历史 2025-08-16 11:29:21

充满争议的张学良,弥留之际被插管又被拔管,死时未留遗言?张学良的一生颇有争议,他后半生生活在美国,死前生活奢靡,弥留之际插管又拔管,实在遭了些罪。那么,他去世的时候有什么遗言吗? 1931年9月18日夜晚,爆炸声打破了东北平原的平静。日军引爆炸药,炸毁了沈阳郊区的一片铁轨。 长约区区1.5米的铁路,最后竟成为引发中国两千多万人死亡的战争的借口。 日军指着地上三具穿着中国军装的尸体,一下子就编造出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中国军队试图破坏铁路”。 实际上,那些实为被日军自己杀害的中国百姓。 日军的真正意图,是看中了东北平原这块广袤的大地。然而这个小国贪婪的野心不只在东北,而在中国,在东亚,在全世界。 如今,他选中了最易得手的猎物,来实施其侵略计划的第一步。 日寇赶在凌晨,炸了军队的北大营,伤亡惨重。战争的獠牙在总人们最不设防的时刻骤然显露。 而那时的张学良在哪里?在北京,养着病。 故乡的哭泣传不到他幽静的病房里。他没学到父亲张作霖身为军阀的嚣张跋扈,同样也没学到父亲身为军人的勇气和决心。 “避免与日军发起任何形式的交锋。”一句话,让北大营里的士兵面对日军的摧残,既不能拿起武器,更不能有所反抗。 东北军人数众多,有20万,但因为张学良的命令,他们虽然面对的是仅1万多的关东军,却什么也不能做。而后,东北全境陷入敌手,这片土地将经历十四年的血泪洗礼。 此后的事情不必多说,是记录在历史书上的憋屈与伤痛。 西安事变后,他被老蒋软禁。1990年,张学良恢复自由之身。此时的他已晚年,却再无脸面回到东北,这片他曾经伤害过的土地。 采访中,张学良曾说,他一直以为日军的那次行动只是一场挑衅,想逼迫他们做出让步,而不是真的占领整个东北。 张学良的判断太过天真,他甚至还寄希望于国际社会,盲目相信国际联盟和西方列强将会站出来调停。但最终,等来的只是国际一句轻飘飘的谴责,并没有什么具体行动。 难道他忘记了自己的父亲张作霖,是如何被日本人利用、背叛、炸死的吗? 后来,他去往美国,远离家乡。而对于东北人民的愧疚,大概是他不愿再回去的最大原因。 2001年,他去世了。他一直是个骄傲的人,曾经说不要为自己插管治疗。可面对严重的病情,他还是被插上了呼吸器。 看着父亲痛苦的样子,他的儿子最终同意拔去了导管,这是留给这经历一个世纪风雨的老人最后的尊严。而他最终,也没有留下什么正式的遗言。 有人说他不配活到这么大的年纪。一个官二代,花花公子,毫无政治能力,甚至是东北的罪人。 也有人说,他该享有他应得的赞誉。 1936年的西安事变,在蒋介石的错误政策下,用半生软禁的代价发动兵谏,劝说停止内乱,必然有颗熊熊燃烧的爱国之心。而这足以相抵所有的过错了。 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争议,既是东北沦陷的决策者,也是促成抗战的关键人物。在时代的夹缝中,他的选择既是宿命,也是哀歌。 如今的中国早已挺起脊梁,但历史的伤痛仍需警醒后人。 从饱受欺凌到昂首挺立,这段峥嵘岁月,就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交代:唯有自强不息,方能守护这片土地永不再受欺凌。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 《新华时评:历史的回声,永远的铭记》 凤凰网 《一时之冲动?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扣放蒋介石之谜》

0 阅读:0
鲁肃聊历史

鲁肃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