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消息:美国宣布扩大对钢铁和铝进口征收50%关税的范围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8月15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扩大对钢铁和铝进口征收50%关税的范围,将数百种衍生产品纳入加征关税清单,扩大的关税清单将于8月18日正式生效。
美国此次扩大钢铁和铝关税范围的举措,本质上是延续了其保护主义政策的一贯逻辑。从具体影响来看,虽然直接冲击有限,但转口贸易和产业链协同效应值得警惕,同时也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对中国的直接影响:结构性分化显著
1. 出口端冲击有限但需警惕转口贸易风险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对美钢材出口仅占总量的0.8%(89万吨),铝材出口占比4.1%(25.4万吨) 。直接受关税影响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钢管、铝箔等细分领域。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转口贸易渠道——2024年中国对越南钢材出口达1276.7万吨,其中部分可能通过越南转口至美国 。若美国进一步收紧原产地规则,这类间接出口可能受到冲击。
2. 国内替代空间打开,高端制造受益
关税政策客观上为国内高端钢材和铝材创造了替代机会。例如,新能源汽车用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光伏支架用的耐腐蚀铝材等产品,国内龙头企业如宝钢、南山铝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据高盛测算,2025年基建复苏可能带动钢铁需求增长3%-5%,其中高端产品占比将提升至30%以上 。
3. 产业链协同效应需动态评估
上游铁矿石和氧化铝供应商可能因出口减少面临短期压力,但下游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正在形成对冲。以铝为例,2024年国内光伏用铝需求预计增长28%,新能源车用铝需求增速达44%,这将显著拉动电解铝消费 。
二、板块与个股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利空板块:出口依赖型企业承压
1. 钢铁加工环节
对美出口占比较高的中小型钢管企业(如久立特材)可能面临订单下滑。2024年美国自越南进口钢材激增143%,部分替代了中国份额 ,这类企业需加速市场多元化转型。
2. 铝制品出口企业
铝箔、铝型材等产品受“双反”叠加关税影响较大。例如,中国对美铝制品出口占总出口量的16%,其中用于建筑和包装的企业(如鼎胜新材)需警惕需求萎缩风险 。
(二)利好板块:内需驱动与技术升级
1. 高端钢材与铝材生产
- 宝钢股份:汽车板、电工钢等高端产品占比超40%,深度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新能源头部企业,2024年新能源用钢销量同比增长58% 。
南山铝业:印尼200万吨氧化铝项目满产,电解铝成本较国内低15%,同时其航空板产品已进入波音供应链,2024年境外营收同比增长30% 。
2. 新能源产业链上游
中国铝业:国内电解铝龙头,2024年氧化铝自给率提升至85%,新能源车用铝销量突破30万吨,预计2025年该业务营收占比将达25% 。
明泰铝业:电池箔产能达15万吨/年,客户覆盖宁德时代、LG新能源,关税政策将加速其替代韩国进口份额。
3. 海外布局型企业
海亮股份:在泰国设立铜管生产基地,规避关税的同时贴近东南亚市场,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45%,毛利率较国内高8个百分点 。
神火股份:云南电解铝产能具备水电成本优势,且通过子公司在几内亚布局铝土矿,形成“资源-冶炼-加工”全链条抗风险能力 。
三、战略应对: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破局
1. 政策工具箱:反制与扶持并重
参考2025年4月中国对美加征34%关税的先例 ,预计本轮反制可能聚焦于农产品、汽车等美国敏感领域。同时,工信部正在研究的“关键材料攻关工程”,将对高端钢材研发给予专项补贴,相关企业(如首钢股份的电工钢项目)有望获得政策红利。
2. 企业策略:构建双循环韧性
市场多元化:建议出口企业加大对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2024年中国对东盟钢材出口占比已达28%,且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关税减免效应逐步显现 。
技术壁垒构建:鼓励企业通过并购获取海外技术,例如南山铝业收购德国某航空材料公司后,其高端铝材良品率提升至92% 。
产能全球化布局:在墨西哥、东南亚等地建设“海外仓”或组装基地,既能规避关税,又能贴近终端市场。
3. 投资逻辑:把握结构性机会
短期:关注出口占比低于10%、且受益于国内基建提速的企业,如海螺水泥(基建用钢需求增长)、隆基绿能(光伏支架用铝放量)。
中长期:聚焦技术突破型企业,如太钢不锈的笔尖钢、中铝国际的再生铝技术,这类企业将在国产替代浪潮中占据先机。
结语
这场关税博弈本质上是技术标准与产业话语权的争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短期阵痛难以避免,但长期来看,政策引导下的产业升级、市场多元化和技术突破,将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投资者需动态跟踪美国对华技术限制的叠加效应,同时把握新能源革命带来的结构性机遇,在风险中寻找确定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