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氏家族的前世与今生!1127年,金兵南下,孔氏家族决定由长子带孔家的族谱和

卖蠢 2025-08-17 04:18:01

孔子孔氏家族的前世与今生!1127年,金兵南下,孔氏家族决定由长子带孔家的族谱和孔子的楷木像随朝廷大部队南迁,次子留在了山东曲阜[灵光一闪]。这样孔家分成了南孔和北孔。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鲁国陬邑昌平乡,那时候他家不算富裕,父亲叔梁纥早逝,只剩母亲颜征在拉扯他长大。孔子从小就接触传统礼制,十五岁开始认真学习,掌握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技能。成年后他当过小官,管仓库和牲畜,工作琐碎但让他积累经验。后来升到中都宰,治理地方一年,社会秩序就好转了。接着当司空,负责全国工程,之后司寇,处理法律事务。这些经历让他对社会问题有深刻认识。你知道吗,孔子三十多岁就开始办私学,学生三千多人,其中七十二人特别出色。他不光教书,还编书,像整理《诗》《书》《礼》《乐》,最后写《春秋》这部编年史书,影响后世很大。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从鲁国出发,先去卫国,又到宋国、陈国、蔡国等地,途中遇到不少麻烦,比如在陈蔡被困,差点饿肚子。但他坚持推广仁义思想,主张用道德教育治理国家。公元前484年回鲁国,继续教学,直到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葬在泗水北岸,弟子们守墓三年。他的后裔从汉朝开始就受封爵位,负责祭祀孔子,代代相传。宋朝时,仁宗改封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这个称号延续八百多年,直到民国废除。孔氏家族就这样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世袭家族,靠着儒家文化维系下来。 1127年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在南方重建政权。孔子第四十八代嫡孙孔端友当时是衍圣公,他和叔父孔传商量后,决定带族谱和孔子夫妇楷木像随朝廷南迁,弟弟孔端操留守曲阜。这样家族分成南北两宗,北宗继续在山东管理祖庙,南宗跟着宋室到江南。南迁过程很艰辛,孔端友率领端朝、端问等族人,先到扬州参加郊祀,然后渡江到杭州,又辗转到衢州。金兵追击不止,高宗从扬州逃到建康,再到越州、明州,甚至海上避难。孔氏一行在途中丢失部分行李,但保住了圣像。民间有传说山神护佑他们过江,但实际是靠族人互相扶持才抵达衢州。 衢州当时没遭金兵破坏,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离临安又近,水陆交通方便。高宗定都临安后,赏赐孔端友家族在衢州安家,建立家庙。南宗就这样扎根江南,朝廷赐田免税,支持祭祀。北宗在曲阜被金朝封衍圣公,两边并存,形成独特局面。南宋一百多年,南宗出了六代衍圣公,从孔端友到孔洙。孔端友死后,儿子孔玠九岁继位,由母亲和孔传打理事务。孔传当过抚州知州,封仙源县开国男,其他族人分任地方官,像端朝当黟县令,端问任奉新县丞。他们在东南诸省任职,家族分支扩展到浙江、福建、江苏等地。 元朝统一中国后,忽必烈尊孔,但只认一宗衍圣公,北宗为主,南宗家庙继续存在。明清时期,南宗在衢州兴盛,家庙三次迁建,规模扩大。北宗在曲阜保持核心地位,衍圣公爵位高居一品,历代皇帝祭孔时都有他们陪祀。清朝时,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重视孔子后裔,赐予特权。民国成立后,废除衍圣公称号,改成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担任这个职位,直到1949年去台湾。他的儿子孔维诰、孙子孔垂长继续传承文化,在台湾推广儒学。南孔在衢州也恢复家庙,1985年后市政府投入资金修缮,推动儒学传播。 孔氏家族的分支不只南北两宗,早从三世纪开始就有南迁记录,像魏晋时避乱到江南。宋末元初,更多后裔迁到广东、福建,形成支脉。历史上孔氏三次大南迁,第三次就是1127年的那次,影响最大。家族总人口现在几十万,分布全球,但嫡系仍以曲阜和衢州为中心。北孔管理曲阜孔庙,南孔守护衢州家庙,两地都成文化圣地。衍圣公制度从汉朝奉祀君开始,到宋朝定型,体现了儒家在王朝中的地位。孔子后裔不光靠血统,还通过教育和官职维持影响力,许多人当学者或官员,传播儒家思想。

0 阅读:97

猜你喜欢

卖蠢

卖蠢

卖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