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才1.8万,凭什么不让我读!”女孩高考考了512分,上不了公办本科,想读民

文史小将 2025-08-18 17:28:04

“学费才1.8万,凭什么不让我读!”女孩高考考了512分,上不了公办本科,想读民办本科,但学费要一万八。父母嫌贵,想让她读大专,她觉得本科文凭很重要,以后找工作、考公啥的都用得上,凭啥因为这点钱不让她读。视频中女孩怒斥父母认知低,执迷不悟…… “我甚至没有骂我妈。” 2025年8月,一段视频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激烈讨论。 视频的开头,女孩愤怒地拍打着桌面,镜头对准了一份摊开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鲜红的“工程管理专业”字样刺眼夺目。 她的情绪已经完全失控,语气充满愤怒与无奈:“1万8,我已经卡着你们说的‘2万以下’报了,现在又说不行,你们就是认知低!” 女孩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直以来他们都靠辛勤劳作维持家庭生活。 尽管他们也明白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但面对1万8的学费,他们确实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女孩在高考中考了512分,虽然在大部分公办本科院校中不具备入学资格,但她依然想要选择一个本科文凭,她认为这是自己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女孩的父母却认为,读民办本科不仅花费过高,而且毕业后未必能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 所以,他们提出了只能承担2万元学费的条件,希望女孩能选择一所公办大专,找一个有前景的专业就读。 所以,女孩觉得选1万8学费的学校,完全没有错,符合父母的要求。 她觉得自己已经在学费上做了妥协,选择了学费相对较低的民办学校,并坚持认为,这样的选择本应该被父母理解,而不是阻止。 可是,一万八的学费,仅仅是开始。 四年下来光是学费就超过七万,再加上每月预估两千元的生活费和住宿费,总开销对这个家庭而言,是一座沉重的大山。 父母觉得,花这么多钱读一个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民办本科,风险太大了。 他们害怕女儿毕业即失业,这笔巨额投资最终“打了水漂”。 这场争执的核心,其实是两代人对一张本科学历的价值,算了完全不同的两本账。 在女儿的账本里,这是一笔回报无限的人力资本投资。 她坚信,“全日制本科”这五个字,是未来社会筛选简历的第一道铁门。 没有它,意味着无数机会的大门会直接对她关闭。 这是一种对未来机会成本的极度恐惧,让她觉得任何妥协都是对人生的不负责。 而在父母的账本里,这是一笔风险极高的财务支出。 他们从最朴素的投入产出视角出发,怀疑民办本科的“含金量”。 在他们的认知里,学历的价值直接与就业挂钩。 他们更倾向于一个稳妥的方案,建议女儿先读个大专,将来再通过“专升本”的途径提升学历。 这条路虽然曲折,但成本更低,风险可控,是他们能力范围内能给出的最优解。 网络上,支持她的声音也不在少数。 许多人认为,第一学历至关重要,一旦起点低了,未来要花费数倍的努力去弥补。 在许多单位,“全日-制本科”确实是一道硬性门槛,专升本在就业市场上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当女儿的梦想撞上家庭的账单时,矛盾变得无可避免。 我们不妨算一笔账,每年一万八的学费,加上每月两千元的生活费,一年的教育支出至少在四万元以上。 这笔钱,占据了这个月入八千家庭年收入的一半还多。 这还只是一个孩子的开销,他们还有另一个孩子需要抚养。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 近年来,教育成本持续攀升,而许多普通工薪家庭的收入增长却相对缓慢。 在“唯学历论”的社会氛围下,教育的军备竞赛层层加码,最终的压力都传导到了这些最普通的家庭身上。 他们被一种无形的焦虑裹挟着,既怕孩子掉队,又怕被高昂的学费压垮。 事件之所以发酵,不仅仅在于分歧本身,更在于女孩选择的沟通方式,它将父母置于一个被动且难堪的境地。

0 阅读:63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