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惊天大案!“9亿研发,被20个人用U盘和邮箱搬空。”华为芯片图纸被拷走,格力订单一夜蒸发,这不是电影,是今天中国工厂的真实账本。 张琨们用U盘换绿卡,留学生把实验室笔记发进海外邮箱,动作干净利落,刑期却不到五年。 信源:潇湘晨报——罚金1350万!尊湃剽窃华为芯片技术案宣判,14人被判刑 2024年7月,上海看守所里异常安静,张琨的指尖反复摩挲着一份判决书,纸张的边角因为捻得太久已经起了毛,上面写着:有期徒刑六年,罚金300万。几乎同时,他收到了女儿的一封信,信纸上是一个蜡笔画的、歪歪扭扭的芯片,旁边是稚嫩的字迹:“爸爸说这个能让Wi-Fi变快”。 一个是冰冷的法律裁决,一个是天真的家庭期盼,这两张纸,把他的人生撕成了两半。谁能想到,仅仅三年前,他还是华为海思年会上领取“十年功勋奖”的技术总监,是人人羡慕的技术明星。 其实这个故事的最初,张琨并没有什么野心勃勃的创业宣言,而是一场光环之下的“华丽转身”。2021年11月,张琨离开华为后迅速创立了尊湃通讯。凭借他在华为积累的人脉和声望,一支由二十多位前华为核心工程师组成的“豪华团队”很快集结完毕。 他们打出“自主研发Wi-Fi6芯片”的旗号,精准地踩上了“国产替代”的风口,一时间被捧为半导体行业的新星。资本市场也极为狂热,不到两年,尊湃通讯就完成了三轮融资,总额超三亿,背后站着小米、湖杉、天际等一众知名机构。然而,当所有人都为这个“干净的壳”欢呼时,没人知道里面包裹的“芯”,从一开始就是脏的。 就在资本盛宴推向高潮时,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搬家”早已悄然完成。时间回到2021年秋天,华为研发楼的深夜,张琨刚签完辞职信。他告诉HR自己辞职是为了“回老家陪父母”,可电话一挂,他就在加密聊天框里向备注“老陈”的下属发出了指令:“东西都齐了?” 要知道,这场盗窃并非个人行为,而是一场分工明确的内部行动。硬件组的工程师用手机偷拍PCB板设计图,还巧妙地用手指遮住角落的专利号;软件组则把核心代码拆成上千个用不同密码加密的小压缩包,分批次通过个人邮箱传到境外服务器。 就是因为他们太了解华为了,这也“帮助”他们攻破内部安全体系,他们算准了夜间安防的巡检间隙,把资料转成图片混入家庭相册来躲避监控,甚至有人在离职前以“防止项目中断”为由,正大光明地申请了数据备份,事后再悄悄抹掉申请记录。而最讽刺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华为正遭受外部严酷封锁,成千上万工程师为技术自主通宵达旦的时刻。 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2023年春天,华为法务团队在一份公开的行业报告中嗅出了一丝不对劲。报告里尊湃通讯发布的芯片测试数据,竟然和华为实验室2020年的一份内部报告误差不超过0.3%,就连某个因设备老化产生的特殊波动曲线都一模一样。这个不可能的巧合,最终成了撬开整个骗局的支点。 顺着这条线索,服务器日志、私人邮箱记录,甚至涉案人员手机里没来得及删的相册,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拼凑出了完整的证据链。最终的司法鉴定报告显示,“90%的技术细节完全一致”,这根本不是借鉴,而是赤裸裸的“搬运”。但更致命的证据,来自华为一份尘封的研发日志,上面详细记录了2019年团队围绕一个电容选型发生的激烈争论。而尊湃的设计图纸上,用的恰恰是那个当年被否决后又最终被采纳的同款型号。这成了烙在他们“自主研发”谎言上一个无法磨灭的印记。 最终上海三中院的判决不仅让张琨等14名涉案人员悉数获刑,也给尊湃通讯下达了“清算令”:技术资料全部销毁,公司资产冻结,企业强制解散。这一判决,成了中国半导体行业首次将“有组织技术盗窃”列入加重处罚的标志性案例,它宣告了靠“野路子”收割资本的时代正在结束。在这场审判中,没有赢家。 华为虽然讨回了公道,但耗时三年、投入九亿的研发心血已被泄露,对未来的专利布局和行业话语权造成的潜在冲击难以估量。而对于张琨,他用偷来的技术堆砌的梦想,最终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也让家人的期盼碎了一地。 而这起案件也警醒了整个行业,从华为到格力,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为此,一道道更严密的“技术护城河”正在建起。华为给核心芯片实验室加装了金属探测门,引入了让逆向破解难度倍增的封装技术,还部署了能追踪每一份文档流转轨迹的水印和异常行为监测系统。 当然,技术可以被窃取,但创新的精神、长期的积累和行业的信任,是永远无法“搬运”的。在华为的研发楼里,新的Wi-Fi7项目早已启动,会议室的白板上多了一行醒目的字:“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守住技术的人。” 这不仅是华为的自省,更是对整个中国科技产业的拷问:在追求技术突破与商业成功的路上,我们究竟该如何守护创新的火种,又该如何守住人心的底线呢?
有人曾怀疑华为7nm芯片良率和性能缩水,可谁能想到竟被系统更新的事惊到了!
【3评论】【4点赞】
我是你得不到的美男子
偷技术给境外换取利益这已经是叛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