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这是天安门原来的样子,事实证明,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有远见的人,可惜,在郭沫若的一再建议下,最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拆除了大部分城门......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当年林徽因、梁思成奋力保护的,不止是北京中轴线) 如今北京中轴线的南端,一座崭新的永定门城楼巍然矗立,这并非历史的遗物,而是一座2004年斥巨资复建的“新品”,真正属于那个时代的城墙,只在西便门和东南角楼附近,剩下两段孤独的残垣。 每当看到这一幕,人们总会想起半个多世纪前,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在会议上的那句话:“现在拆墙,你们以后是会后悔的。”这句预言,后来不幸成真。 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大潮,将一座千年古都的轮廓线从地图上抹去? 1949年冬天,新中国的规划蓝图在北京展开,首都的未来走向成了头等大事。当时,决策者面前摆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一边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而另一边,是更符合当时“破旧立新”时代精神的声音。 梁思成夫妇认为,北京老城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活的博物馆”,应该被完整地保护下来。可应邀前来的苏联专家巴兰尼克夫直截了当地说,这些老城墙是中国发展的障碍,建议统统拆掉,为北京成为现代工业城市扫清道路。 这个观点迅速获得了郭沫若等人的支持。在他们看来,城墙是封建皇权的象征,是必须被清除的旧时代包袱。要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首都,就得和过去来一次彻底的告别,而推倒城墙,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步。 很快这场争论就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城的存废之争。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很多人认为北京的未来必须是现代化的,拆掉古迹谋求发展,才是顺应民心的大势。普通市民觉得城墙碍事,每天上班、买菜都得多绕路。三轮车夫抱怨低矮的城门洞是交通的瓶颈。 在这股强大的潮流面前,梁思成、林徽因,以及史学家陈寅恪、建筑学家刘敦桢等少数知识分子的呼吁,显得格外孤独。 当然他们不是什么不识时务的守旧派,而是从专业角度看到了这些建筑不可估量的价值。梁林夫妇四处奔走,写文章、办展览,试图唤醒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可是他们的声音在那个时代,终究太过微弱。 最终的决议还是通过了,眼看自己守护古城的理想即将崩塌,林徽因再也无法保持平静。她当着与会众人的面,发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预言。而梁思成,这位为中国古建筑保护奔走一生的学者,在得知最终结果后失声痛哭。 从1954年到1969年,北京的内外城墙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一段段消失。那条环抱了京城数百年的雄伟轮廓线,化作了瓦砾与尘土,只在地图上留下了一连串叫“门”的地名。 四十多年后,当人们的文化意识渐渐苏醒,那场拆墙运动的代价才真正显现。历史似乎开了一个不好笑的玩笑。林徽因说对了,人们确实后悔了。 正如她所言,拆了便是拆了,再建起来的不过是个“赝品”。一座建筑的价值,从来不只在砖瓦木石,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岁月与记忆。我们今天或许能轻易复制一座金字塔,却永远无法复制它经历过的历史和文明。 回过头看,我们或许不能苛责那些主张拆迁的人,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们确实抱着为人民和城市发展着想的朴素愿望,只是历史的视野受到了时代的局限。 北京古城墙的消失,成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道永远的疤痕。它时刻提醒着后来的城市规划者:在奔向未来的路上,我们该如何与自己的过去相处?这个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问题,至今仍需要我们给出新的答案。
[太阳]这是天安门原来的样子,事实证明,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有远见的人,可惜,在郭沫
纸短情长啊
2025-08-18 22:04: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