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退休教授火了!”重庆,一位退休教授去贵州避暑,意外看到山区孩子英语教学水平低,他大手一挥,竟然直接将自己的农家院,改成了“坝坝英语角。
每年都来这,免费给孩子们辅导英语,这一干就是整整13年,面对采访,老教授说,只要孩子们想学,我就会一直干下去。网友,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这个重庆来的退休老人,用十三年时间证明,山坳里的露天教室,比任何重点中学的课堂更能丈量知识的温度。
故事得退回到2012年夏天。
重庆的夏天热的好比那火焰山,此时退休的军校英语教授刘晓生和往年一样,到贵州桐梓县避暑。
那里山风清凉,但是却吹不散他心头的焦灼。
突然他发现几个蹲在田埂念英语的孩子,发音歪得离谱,句子也说不利索,就连手里课本被麻线缝了又缝,活像打满补丁的旧衣裳。
看到这一幕让他不仅好奇起来到底是那个老师教他们的。
于是他顺着读书声找到村小学,然而眼前的景象让他更揪心。
这哪里是学校啊,窗户破洞糊着塑料布,录音机成了落灰的摆设,破败不堪。
于是就找到这所小学的校长询问情况。
校长搓着手解释,山里留不住英语老师,孩子们全靠自己瞎琢磨。
就在那一刻,刘晓生摸到裤兜里返程的车票,硬生生改了主意。
自己教了一辈子书,这点本事放着不用,实在可惜。
于是就打算留下来教孩子们英语。
之后他跟村里人合计,把租住的农家院拾掇出来。
缺腿的桌子用石头垫稳,瘸脚板凳排成歪扭的队列。
院角老槐树抖落叶子,荫凉正好盖住大半个土坝子,"坝坝英语角"就这么开张了。
头三天,只有五个孩子扒着门框偷看。
城里来的教授爷爷不教考试重点,反倒举着玉米粒拼单词,把枯燥的时态变成"昨天放牛、今天割草、明天上学"的故事。
孩子们听到这么有趣的教学一个两个都咯咯笑着,就这样不知不觉把句子装进了脑袋。
晨读声惊飞了树梢的麻雀,山雾裹着英语的脆响,第一次撞醒了沉睡的村庄。
有人嘀咕老教授犯傻。
陆军军医大学退休的专家,多少私立学校捧着钱请不动,偏要倒贴退休金买练习册。
他装没听见,倒是把粉笔头看得金贵,半截粉笔全收进旧药瓶,写到手捏不住才肯扔。
家长凑钱买的,浪费不得。
就这样十三年暑来暑往,黑板边角磨出圆润的包浆。
当初不敢进门的小丫头,如今能流利唱英文版《梁祝》。
总把"book"念成"不可"的皮小子,考进了省城外语学校。
孩子们用野花串成项链,拿作业本折成千纸鹤,悄悄塞满老人的帆布包。
变化的不只是孩子。
之后县里送来电子黑板,孩子们却更爱看粉笔灰落在爷爷肩头。
年轻教师翻山来听课,发现他备课本密麻麻记着,小旺怕开口,多夸。
二妞记性差,用童谣教。
有人劝开直播课,老人直摇头,教育不是演戏,得盯着眼睛才知懂没懂。
最热的晌午,地表温度飙到四十度。
刘晓生背心湿透贴在后背,仍扯着嗓子带读。
有年中暑晕倒,醒来第一句话是"别耽误娃上课"。
村里老人抹眼泪,刘教授把命脉搭给山坳了。
十三年,六千本练习册磨秃了筐,四百多个孩子飞出大山。
有人问七旬老人图什么,他摩挲着药瓶里的粉笔头笑,学问跟着身子火化了多亏,撒进娃心里能长成林。
山外的世界在热议"银龄支教",而老槐树下沙沙的粉笔声,早把政策的蓝图描进泥土。
蝉鸣震耳的傍晚,刘晓生弯腰捡起地上半截粉笔。
晚霞给黑板镀了层金,那上面密密麻麻的字母,正连成通往山外的桥。
老教授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什么是人民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十三年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他真是把余热活成了光,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重庆退休教授在贵州当上了坝坝老师 老教授点亮山里娃的英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