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8月14日毛主席说:水浒传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 1975年夏天,毛主席身体刚动过白内障手术,眼睛恢复了点,能重新拿起书本来读古籍了。他平时爱钻研古典文学,总觉得这些老书里藏着不少道理,能帮人看清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有个老师叫芦荻,从四月份起就常被叫去帮忙读读古书,解释难点。毛主席对几部大名著特别上心,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这些都聊过。外界当时流传一些说法,比如水浒传只针对贪官而不碰皇帝,这话其实是毛主席早年在武汉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的,传开后大家议论纷纷。芦荻也听到这些,就准备在下次见面时问问清楚。八月十三日晚,她接到电话,赶紧过去陪读,那晚话题就转到这些古典小说上去了。 毛主席先从三国演义说起,提到朱熹怎么批判曹操,说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分好坏,得看他们代表什么力量。他还聊红楼梦,说自己读了五遍,里面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女性的苦命。芦荻说她只读过一遍半,对高鹗续的部分不太满意。毛主席点点头,继续分析曹雪芹的本意。聊着聊着,自然就扯到水浒传上。芦荻问起那句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话,是不是毛主席说的,他笑着承认了,说那是武汉会议上的原话。芦荻又问,既然这样,这书还有啥值得肯定的地方呢?毛主席就直奔主题,说水浒这部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写了投降的过程,能当反面教材,让大家认清投降派的真面目。这话一出,点明了整本书的核心教训。 他接着细说,水浒把晁盖排在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上台后就搞投降,推行修正主义,把原来的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带着大家去接受招安。宋江和高俅的斗法,本质上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派压一派。投降后,宋江又带队去打方腊,这就暴露了投降派的危害。毛主席强调,阮氏三兄弟那些人其实是反对皇帝的,李逵、武松、鲁智深他们想造反,不愿屈服。可宋江作为起义领袖,却把队伍引向投降路子。全史上冤屈太多,压迫重了就得反抗,这道理古今相通。他还引用鲁迅的话,说鲁迅在三闲集中写过,水浒写得明白,因为不反皇帝,一有兵马来就招安,去打别的强盗,为国家卖命,到头来还是奴才。毛主席说鲁迅讲得准,可学术界没太注意,得重新重视起来。 毛主席批评金圣叹删了水浒后二十多回,让故事残缺,鲁迅在论金圣叹里也表达过不满。他建议出版全本水浒,包括一百回、一百二十回和七十一回的版本,在书前印上鲁迅的评价,让读者看到梁山英雄从兴起到衰落的完整过程,知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芦荻记下这些,张玉凤问要不要通知出版部门印一百回本,毛主席同意了,还说要在书前加鲁迅评论。这次谈话从晚上聊到凌晨,毛主席反复强调水浒作为反面教材的用处,能帮人从历史中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谈话结束后,芦荻整理了记录,凌晨两点左右交给张玉凤转呈毛主席审阅。他看完没改,直接同意。稿子很快送到姚文元那儿,他觉得这能用来开展评论,就给毛主席写了信,建议作为反面教材,组织对水浒的讨论,批判里面的阶级斗争调和论,还提了宣传和出版的点子。毛主席批了同意,中共中央就发了196号文件,转发这个谈话内容。九月初,全国就开始评水浒活动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杂志这些媒体接连发文章,八月二十三日光明日报登了《水浒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八月二十八日红旗有短评《重视对水浒的评论》,八月三十日光明日报又发《一部投降主义的教科书》。这些文章都围绕毛主席的观点,分析宋江投降的危害,强调水浒能教育大家认识投降派。 各地单位办学习会,报纸上文章不断,焦点就是宋江怎么从起义领袖变成投降派,把聚义厅改忠义堂,接受招安后打方腊。出版社大量印水浒的不同版本,一百回、一百十五回、一百二十回的都有,书前附上鲁迅的相关评价。活动从九月一直延续到次年,推动大家深入研究古典文学和现实的联系。毛主席的评论不光是评书,还在提醒人们,历史上投降派总以各种面目出现,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路,本质上是回避根本矛盾。像梁山好汉,本来是受压迫的农民,敢于反抗,可宋江一带头投降,就全完了。这教训接地气,说白了,就是告诉大家,斗争不能半途而废,得坚持到底,不然前功尽弃。
1975年8月14日毛主席说:水浒传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 1975年夏天,毛主
历史破局者
2025-08-20 12:43:29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