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一位美国顶尖狙击手击中了一名志愿军战士,那人应声倒地,坠入战壕,然而,大约二十分钟后,这名美国人惊讶地发现那名志愿军战士的尸体似乎动了一下,于是他又连续开了两枪,然而就在枪响的那一刻,那名美国人就像突然失去了生命一样,倒在了地上。 张桃芳小时候日子过得挺苦的,七岁那年日本军队占了扬州,他和村里的小孩儿们没少帮新四军干点儿送信、放哨的活儿,脑子活络,几次都从敌人眼皮底下溜走。抗日胜利后,他当上了儿童团团长,那时候才十五岁,就已经有点儿责任心了。1951年三月,他不满二十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年九月跟着部队进了朝鲜,驻扎在上甘岭一带。 刚开始,他可不是什么神枪手,训练的时候三发子弹全脱靶,连长还说他浪费粮食。可这小子不服输,白天趴在阵地边上琢磨风速距离,晚上脑子里反复过招儿,慢慢就把肉眼练成了准星。 朝鲜战争那会儿,志愿军面对美军装备优势,火炮飞机轰炸不停,美军仗着这些常常在轰炸后大摇大摆地在阵地前晃荡。志愿军高层就想了个办法,组织冷枪冷炮运动,就是用狙击手零敲碎打地消耗敌人。张桃芳被选进狙击小组,他的枪是苏制莫辛纳甘步枪,1944年产的,没光学瞄准镜,全靠经验估测。他有个原则,只开有把握的枪,每发都得见效。1953年一月,他被派到597.9高地前沿,实际作战32天,用436发子弹就击毙了214名敌军,这战绩在志愿军里是顶尖的,平均两发多一点就干掉一个。 美军那边自然坐不住了,他们的士兵一暴露几秒钟,就可能被不明子弹放倒,士气受挫。高层决定从本土调来王牌狙击手艾克上校,这人经验老道,二战和朝鲜战场上执行过多次狙杀任务,带了先进装备,专门针对张桃芳这样的威胁。 艾克的任务简单明了,就是拔掉这个钉子。战场上这种对决不是儿戏,双方都得靠脑子和技巧活下去。张桃芳刚进狙击位,一发子弹就擦着头皮飞过,他马上卧倒,知道对手不是一般货色。为了试探位置,他扔了个空手榴弹壳出去,发出声响,但艾克没上当,保持沉默。僵持了十几分钟,张桃芳决定冒险,先弄出点动静,然后装作中弹倒下,一动不动地躺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概二十分钟后,艾克以为目标已死,稍稍放松,枪口移动准备补枪。张桃芳的身体轻微动了一下,艾克立刻开了两枪,子弹打在附近泥土上。就在枪响瞬间,张桃芳侧身锁定位置,凭着平时练就的肌肉记忆,估算三百米距离,扣动扳机,子弹直奔艾克藏身的岩石缝隙。几乎同时,艾克倒下,当场毙命。 这场对决靠的不是运气,是张桃芳平时苦练出来的本事和战术智慧。他没光学设备,全凭眼睛和经验,美军那边装备再好,也没防住这种假死反杀的招数。 战后,张桃芳转入空军,1954年报名航校,八个月学习中又立三等功,成为新中国首批战斗机飞行员,服役二十多年。退役后,他当过政治教导员,1985年以副团级退休,住在军休所,从事革命历史宣传,讲讲战场经历给年轻人听。2007年十月二十九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六岁。 他的事迹通过报纸、书籍流传开来,激励了不少人。
1953年,一位美国顶尖狙击手击中了一名志愿军战士,那人应声倒地,坠入战壕,然而
历史破局者
2025-08-21 00:32:45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