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敢在钓鱼岛启用大型无人机?说白了,这不是怕不怕的问题,而是日本吃准了中国不会真动手,历史上,日本就习惯瞅准机会咬中国一口,吃饱了歇一阵、伤好了再来下一轮——在他们眼里,这就像虎狼对牛羊的游戏规则。 历史上,日本多次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咬一口就跑”的策略,比如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都是先以小规模军事行动试探,再逐步扩大侵略范围,这种经验让日本形成了一种错觉,认为中国在维护领土主权时会优先考虑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不会轻易采取激烈反制措施。 就像2012年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虽然采取了海警船常态化巡航等措施,但并未升级为军事冲突,这让日本觉得可以继续用无人机这类“非直接对抗”的方式逐步强化实际控制。 日本的行动还得到了外部势力的支持。2014年《美日联合声明》明确表示《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美国的这一表态给了日本底气。 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默许甚至支持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挑衅行为,试图通过日本这个“马前卒”来牵制中国。日本正是利用了这种外部支持,才敢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升级手段,从最初的船只巡逻到如今的无人机监控,一步步推进“温水煮青蛙”的策略。 从技术层面看,日本部署的MQ-9B “海上守卫者”无人机续航里程可达4300公里,能在1万米以上高空连续飞行40小时,搭载的雷达和光电设备可以实时传输影像,这种无人机不需要人员直接驾驶,降低了冲突风险,却能对钓鱼岛周边海域进行全天候监控。 日本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收集情报,又能在国际舆论中塑造“维护海上秩序”的形象,而实际目的是逐步强化对钓鱼岛的控制,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每次动作看似不大,但长期积累下来,就会形成既成事实。 日本的这种策略还与其国内政治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自民党推动修宪,试图摆脱战后和平宪法的束缚,2026年度日本防卫预算高达8.8万亿日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采购无人机等先进装备,在这种政治氛围下,日本政府需要通过在钓鱼岛等问题上的强硬表现来迎合国内保守势力,转移民众对经济问题的注意力。 此外,日本海上保安厅计划在2025年度内将MQ-9B无人机数量增加到5架,这种持续的投入表明日本正系统性地推进对钓鱼岛的监控体系建设。 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是明确且坚定的。从历史文献看,早在明朝永乐年间的《顺风相送》就记载了钓鱼岛,清朝更是将其纳入台湾地方政府管辖。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应归还中国。中国海警船 2024 年在钓鱼岛周边巡航355天,创2012年以来的新高,这种常态化执法行动就是对日本挑衅的有力回应。 但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这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出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考虑。 日本却将这种克制视为可乘之机,试图通过无人机等手段逐步侵蚀中国主权,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历史事实,也严重违反国际法。 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行为也有清醒的认识。多数国家认为,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日本的单方面行动不具有法律效力。例如,法国地理学家皮耶・拉比1809年绘制的《东中国海沿岸各国图》、英国海军1877年编制的《中国东海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等,都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 就连日本学者井上清也在著作中明确指出,钓鱼岛自明代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日本试图通过无人机监控来改变这一事实,显然是徒劳的。 日本在钓鱼岛启用大型无人机,既是历史上侵略惯性的延续,也是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下的投机行为。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策略,短期内可能会给日本带来一些表面上的“优势”,但从长远看,只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损害日本自身的国际形象。 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任何试图通过渐进式手段改变现状的行为,都将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历史的无情审判。
现在日本人开始骂他祖宗了。9.18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想当时如果日本不贪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