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亲率辽军南下攻宋。宰相寇准为了给宋真宗制造一些紧迫感感, 故意扣下了前方发来的急报。所以当宋真宗赵恒一下子看到,一天之内竟然有五份急报的时候,顿时没了主意,慌了神。 一个宰相故意瞒报军情,让皇帝在最危急的时刻才知道真相?这听起来像是要造反,可寇准却用这招救了整个大宋朝。景德元年那个秋天,当五份急报同时摊在宋真宗面前时,这位平日优柔寡断的皇帝彻底懵了。谁能想到,这场看似荒诞的政治操作,竟然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说起这事,得从景德元年(1004年)的秋天说起。那会儿萧太后带着二十万辽军浩浩荡荡南下,目标直指大宋的心脏地带。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这架势明摆着要跟宋朝来场决战。 辽军的推进速度快得吓人。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前线战报像雪花一样飞向汴京,每一份都记录着宋军的败退。按理说这种紧急军情,应该第一时间报告给皇帝,可宰相寇准偏偏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 寇准这人咱们都知道,性格直得跟根竹子似的,平时在朝堂上敢拉皇帝衣袖的主儿。可这次他玩了个心眼,把前线送来的急报统统扣在自己手里,愣是不给真宗看。一份扣着,两份扣着,三份四份都扣着,整整积压了好几天。 宋真宗赵恒这个人,说白了就是个怕事的主。平时碰到点什么事都要左思右想半天,更别说这种要命的大事了。寇准深知皇帝这个毛病,要是按常规一份一份地递急报,真宗肯定会越看越慌,到时候铁定要跑路。 由于辽军已直扑黄河沿边的澶州,威胁与之甚近的首都汴京,故宋廷朝野震动。汴京城里已经人心惶惶了,朝堂上各种声音都有。有人说要死守,有人说要南逃,吵得不可开交。真宗心里跟猫抓似的,可又不知道前线到底什么情况。 寇准觉得时机差不多了,这才把积压的五份急报装进一个袋子里,一股脑儿送到皇帝面前。真宗拆开第一份,脸就白了;拆开第二份,手开始抖;等发现竟然还有三份急报时,整个人都不好了。 想象一下那个场面:皇帝看着桌上摊开的五份急报,每一份都是坏消息,每一份都在说辽军又往前推进了多少。这种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比一份一份慢慢看要强烈得多。真宗当场就慌了神,在御书房里转来转去,嘴里念叨着”怎么办,怎么办”。 朝堂上开会商议,真宗那个无助的眼神看得人都心疼。王钦若主张迁都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这两位大臣倒是挺积极,一个要去南京,一个要去成都,反正都是逃跑的主意。 真宗虽然心里想跑,但总觉得这样不太光彩。正犹豫着呢,发现寇准竟然没来上朝。一打听,这位宰相大人正在家里喝酒吃肉,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真宗气不打一处来,赶紧派人把寇准叫来。 寇准这时候才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他早就算准了皇帝会被这五份急报吓到,也算准了真宗会因为恐慌而向他求助。果不其然,当真宗问他有什么对策时,寇准直接抛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建议:御驾亲征。 这招够狠的。真宗本来就想跑,现在还要让他往前线去,这不是要命吗?可寇准很会说话,他告诉真宗只要御驾亲征,五天内就能解决问题。当时另一位宰相毕士安也站出来支持,真宗被两位宰相这么一架,想不答应都难。 宋真宗赵恒在宰相寇准等大臣的反复劝说下,北上亲征,在澶州给了辽军有力的反击。真宗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硬着头皮从汴京出发了。这一去不要紧,宋军的士气一下子就起来了,皇帝都亲自来了,谁还不拼命? 到了澶州前线,寇准继续发挥他的政治智慧。他让真宗登上城楼给将士们鼓劲,效果立竿见影。更巧的是,辽军主将萧挞凛被宋军射死了,辽军士气大挫。萧太后一看形势不对,开始考虑议和的事。 这就有了后来的澶渊之盟。1005年1月28日,宋、辽两国在澶州停战,正式订立和约,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宋朝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两国互为兄弟之国。虽然要给钱,但总比割地强,更重要的是换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回过头看,寇准当初扣留急报这招真是神来之笔。要是按常规一份一份递急报,真宗早就跑路了,哪还有后来的御驾亲征和澶渊之盟?可以说,正是寇准这个看似冒险的举动,改变了大宋的命运。 当然,寇准后来的结局并不好。澶渊之盟签订后,他逐渐失宠,最后被贬到雷州,客死他乡。政治这东西就是这样,功臣往往没有好下场。但历史会记住他的功绩,会记住那个在关键时刻扣留五份急报的宰相,记住那个用政治智慧拯救了一个王朝的忠臣。 一招险棋定乾坤,五份急报改国运。寇准的这个操作放在今天可能要被骂死,可在当时却救了整个大宋朝。你觉得这种做法是政治智慧还是欺君之罪?如果你是宋真宗,发现宰相瞒报军情后会怎么处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萧太后亲率辽军南下攻宋。宰相寇准为了给宋真宗制造一些紧迫感感,故意扣下了前方发
熹然说历史
2025-08-22 00:17:41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