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古董专家马未都在欧洲游玩时,来到了一家古玩店中,而老板竟误以为他是小白,于是说道:“这个平时是中国皇室用过的,1万欧元给你了,”谁料马未都直接答应了说道:“我给你两倍价钱,顺便把那个破烂头盔也打包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顶被店主当作添头的头盔,正静静躺在库房角落。表面铜锈斑驳,边角磨损,唯有五爪龙纹在尘埃中透出皇家气韵。 马未都心脏狂跳,这龙纹规制、兰扎体梵文刻字,分明与故宫珍藏的明代皇帝阅兵盔如出一辙! 可他面不改色,反而对一件清代仿品青花瓶表现出“人傻钱多”的兴趣,故意让店主误判:“中国来的富商只懂瓷器”。 交易时,店主还暗自嘲笑这东方人冤大头。直到马未都回国后集结专家团队鉴定,真相才震撼世人:这是明代永乐帝朱棣唯一存世的阅兵礼盔。 头盔重达4斤,镶嵌宝石的龙目虽已脱落,但錾刻的梵文经咒仍清晰可辨—印证了史书记载朱棣为彰显“神权君授”,特命西藏僧侣铸造法器式战盔的往事。 这场“教科书级捡漏”背后,是马未都淬炼半生的生存哲学。14岁在河北乡下,他守着村支书装旧书的箩筐扒拉出《赤脚医生手册》,蹲柴垛读到月升。 80年代辞去《青年文学》编辑铁饭碗,蹬二八自行车闯潘家园,用买电视机的1600元巨款换回四块钧瓷挂屏,气得新婚妻子三天没理他。 为求邻居大爷的嘉靖罐子,他寒冬里咬牙帮人搬三年蜂窝煤,最终感动老人白赠宝物。 后来同款罐子在香港拍出千万高价,他搂着罐子失眠整夜:“收藏的真谛不在占有,而在读懂物比人长寿的谦卑”。 当欧洲店主炫耀“皇室瓷器”时,马未都瞬间嗅到陷阱:“真要是御用瓷,怎会随意丢在落灰的仓库?”但他将计就计,用翻倍报价制造“土豪”假象,让店主主动将真国宝当赠品。 这顶头盔的归国之路,撕开了中国文物百年流失的疮疤。八国联军侵华时,大量宫廷珍宝被劫往欧洲。朱棣头盔疑在此时流落海外,最终沦为武器店角落的“破铜烂铁”。 1996年马未都创办中国首家私人博物馆“观复”时,丹麦市长访华点名要看私人收藏。他借势拿到批文,立誓“让流失文物回家”。 如今馆内乾隆紫檀塔、磁州窑梅瓶等百余件珍品,全是他在国际拍卖会“虎口夺食”赎回。 曾有富豪开价1亿求购朱棣头盔,马未都断然拒绝:“皇帝的东西,就该在老百姓眼前站着。” 他将头盔陈列在观复博物馆兵器厅,与50多只收养的流浪猫为伴。有退休教师每周坐两小时公交来看展,只为瞧那只叫“乾隆”的三花猫在汝窑碗展柜前打盹。 2010年冬夜,马未都唤儿子到书房。红木案头摊着公证文件:所有死后藏品归国有。儿子欲言又止,他竖起食指:“别劝!这些瓶瓶罐罐啊,都是老天爷放我这儿,让老百姓看的。” 院外雪地上,流浪猫踩出的梅花印通向库房,钧瓷挂屏在月光下泛着幽蓝,像极三十年前那个用电视机换文物的青年眼里的火光。 信息来源: 中国广播网——马未都:跟钱沾边的鉴宝 我一律不去 北京晨报——马未都用忠言讲“文物”
艺术家范增,作品其实很一般,但是一幅画卖几千万,甚至上亿,你为什么不行?其实背后
【80评论】【7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