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写檄文骂武则天:把她骂得狗血淋头,武则天看完说“这人才没重用,是宰相的错

正史记录 2025-08-22 08:39:32

骆宾王写檄文骂武则天:把她骂得狗血淋头,武则天看完说 “这人才没重用,是宰相的错” 文人的笔尖,竟比刀剑更锋利。初唐时期,“初唐四杰” 之一的骆宾王为徐敬业谋反撰写檄文,把武则天骂得体无完肤,从出身骂到私生活,连 “弑君鸩母” 的罪名都敢安上。可武则天看完这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非但没暴怒,反而拍着桌子惋惜:“这么好的人才没被朝廷重用,是宰相的失职!” 这场 “骂得越狠越受赏识” 的奇事,成了唐朝最硬核的 “文才逆袭” 典故。 这场让帝王反常叫好的骂战,藏着骆宾王孤注一掷的勇气。当时武则天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急需一篇檄文号召天下。落魄文人骆宾王毛遂自荐,挥笔写下这篇千古檄文。他开篇就骂武则天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直接攻击她的出身;接着列举 “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等罪状,把武则天写成十恶不赦的恶魔;结尾更是喊出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的豪言,煽动性极强。 檄文传到洛阳,官员们吓得不敢呈给武则天,生怕触怒龙颜。有位大臣硬着头皮念完,满朝文武都屏住呼吸,等着皇帝发作。没想到武则天听到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时,不仅不怒,反而笑着问:“这是谁写的?” 得知是骆宾王,她立刻沉下脸对宰相说:“如此才俊,却让他沦落民间,你们当宰相的难辞其咎!” 这番操作让满朝文武目瞪口呆。按律例,写檄文骂皇帝是死罪,可武则天不仅没追究,反倒惋惜人才流失。原来她早就听说过骆宾王的才名,七岁时写的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传遍天下,却因性格耿直得罪权贵,一直没得到重用。武则天虽是女子掌权,却极爱才,见骆宾王把骂人的文章写得气势磅礴,反倒生出惜才之心。 这篇檄文确实写得惊才绝艳。骆宾王把典故与气势完美结合,“暗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写起兵声势,“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 诉先帝遗恨,字字句句都戳中时人对武则天专权的不满。据说当时有士兵读完檄文,竟热血沸腾地投奔徐敬业,可见文字的力量有多惊人。 徐敬业起义失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人说他被杀,有人说他出家为僧。但这篇檄文却流传千古,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檄文之一。武则天后来多次提起骆宾王,说:“若他肯为朝廷效力,我必委以重任。” 可惜再也没机会了。 其实骆宾王骂武则天并非一时冲动。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因上书批评朝政被贬,还当过监狱的小官,对官场黑暗深有体会。在他看来,武则天篡夺李唐江山是 “大逆不道”,写檄文既是响应起义,也是借文字抒发自己的愤懑。这种把个人恩怨与天下大义结合的写法,让檄文更具感染力。 这场 “骂皇帝反被夸” 的趣事,成了初唐最独特的文化符号。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不会被立场掩盖,骆宾王用他的笔尖证明,哪怕是骂人的文章,只要写得足够精彩,也能赢得对手的尊重。武则天则用她的宽容证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对敌人的才华表示欣赏,更显帝王气度。 如今再读《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依然能感受到文字的锋芒与力量。那些痛骂武则天的字句,早已超越了当时的政治恩怨,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武则天那句 “宰相之过” 的叹息,也让我们看到,在权力与才华的较量中,有时候才华能赢得意想不到的尊重 —— 这或许就是文人最硬核的 “逆袭” 方式。 #骆宾王 #武则天 #初唐四杰 #历史趣闻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正史记录

正史记录

二十四史精读,用现代语言解读正统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