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身为唐高宗亲舅舅,为何唐高宗却会默许武则天杀他?   长孙无忌出身显赫,

萧兹探秘说 2025-08-22 11:19:35

长孙无忌身为唐高宗亲舅舅,为何唐高宗却会默许武则天杀他?   长孙无忌出身显赫,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文德皇后长孙氏之兄。他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李世民交好,后结为郎舅之亲。   在唐朝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长孙无忌功勋卓著。晋阳起兵后,他投奔李渊,成为李世民的心腹谋臣,东征西讨,累迁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是天策府的重要成员。   武德九年,他策划、组织了玄武门之变,辅佐李世民称帝,后官拜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一,封赵国公。李世民临终时,委任他为顾命大臣,李治即位后,他进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权倾朝野,威震天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孙无忌与唐高宗、武则天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武则天想要摄政称帝,长孙无忌却坚决反对,这使他成为武则天谋夺帝位的重大阻碍。在唐高宗废除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关键事件上,长孙无忌保持中立,未给予支持。   即便武则天让母亲杨氏亲自前往无忌宅第,多次祈请,又派礼部尚书许敬宗屡屡劝说,均遭到长孙无忌的严厉拒绝。这不仅得罪了武则天,也让唐高宗深感不满。要知道,唐高宗册立武则天为后,本希望得到舅舅的支持,结果却事与愿违,这种失望与不满在心中逐渐积累。   显庆四年,洛阳人李奉节向唐高宗告状,称发现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结交权贵、共结朋党。这本是个小案子,但武则天却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利用价值,派心腹许敬宗审理此案。许敬宗大搞逼供,想让韦季方和李巢招供与长孙无忌勾结谋反。   韦季方被逼无奈试图自杀,而这竟被许敬宗当作他有罪的证据。许敬宗向唐高宗汇报称,韦季方是想和长孙无忌合谋,上下勾结,陷害忠臣和贵戚,试图谋反。   唐高宗听闻后,虽表示“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但这一疑问句实则已将案子定性为谋反。许敬宗心领神会,马上回应“臣始末推究,反状已露,陛下犹以为疑,恐非社稷之福。”   唐高宗长叹流泪,称自家亲戚屡有异志,还提及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之事,表明若长孙无忌谋反属实,不知如何处理。从这一系列反应来看,唐高宗对长孙无忌已有猜忌之心。   从唐高宗自身角度分析,他虽生性软弱,但身为帝王,对权力有着本能的掌控欲望。长孙无忌身为三朝元老,长期位高权重,在朝中威望极高,这对唐高宗的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   唐高宗不愿一直活在唐太宗的光环之下,更不愿被长孙无忌处处掣肘。   随着年龄增长,他渴望朝纲独断的信念愈发强烈,与长孙无忌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而废立皇后事件正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此时,长孙无忌被牵扯进谋反案,对唐高宗来说,或许是一个削弱其权力、树立自身权威的契机。   此外,唐高宗对长孙无忌是否忠诚于自己并不自信。面对许敬宗的诬告,他没有选择深入调查,而是轻易相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内心对长孙无忌早有疑虑。   同时,许敬宗在汇报案情时,列举宇文化及颠覆隋朝、薄昭因犯杀人罪被汉文帝处死、王莽和司马懿权大位重威胁朝政等例子,从正反两方面恐吓唐高宗,让他意识到不处置长孙无忌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唐高宗最终默许了对长孙无忌的处置。   最终,长孙无忌被削爵流放黔州,三个月后被迫自缢而亡。一代权臣,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却落得如此悲惨下场。而唐高宗默许武则天杀害亲舅舅,本以为能借此独掌大权,却没想到日后被以武则天为首的新政治势力架空,这恐怕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唐朝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0 阅读:30

猜你喜欢

萧兹探秘说

萧兹探秘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