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中国争取印度的好机会!”印裔经济学家鲁奇尔·夏尔马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

士气沉沉 2025-08-22 16:24:37

“现在是中国争取印度的好机会!”印裔经济学家鲁奇尔·夏尔马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现在是中国‘争取’印度的最佳时机。”夏尔马表示,中国“必须”主动与印度携手,才能应对美国压力。不得不承认印度人的脑回路总是很清奇,一副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 三哥到现在还高高在上,以为中国是巴结他们,话语中充满了“骄傲”“自傲”感。 殊不知,中印互动的本质,向来是合作是双向需求,而非单方施惠。 从过往的数据来看,中国长期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超千亿美元,印度对华逆差却居高不下。 印度制造业虽借“生产挂钩激励计划”崛起,但35位制造业亿万富翁的增量仍难掩产业链短板——其关键零部件、技术依赖中国输入。 若脱离与中国供应链的深度衔接,印度所谓“制造业强国”愿景恐成空中楼阁。 尤其是在这次与美国的关税博弈中,印度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全体印度人被强行加征50%的关税,就连一向好脾气的莫迪都忍不住当着镜头谴责特朗普,要跟老美对着干,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 夏尔马呼吁中印联手,实则暗含印度自身困境:无法单独抗衡美国霸权,又难以割裂对华依存。 中国外交主动并非“示弱”,而是基于战略清醒——中印同为新兴经济体,互补性远大于竞争:中国技术、市场与印度劳动力、地缘优势结合,可共筑区域经济韧性。 鲁奇尔·夏尔马所忽略的,是印度内部痼疾对合作的掣肘。 其曾指出印度国家机器效率低下,税务、执法部门过度干预挫伤私企信心,富豪外流问题虽趋稳,但营商环境仍待革新。 制造业崛起更多依赖政府补贴,而非内生竞争力。若印度无法自我“理顺筋骨”,所谓“合作筹码”将大打折扣。 中国“争取”印度的逻辑,本质是推动区域共赢。面对全球保护主义逆流,中印协同可撬动南亚及印度洋经济圈潜力,对冲单边主义风险。 但这一进程需破除印度“优越感”迷思——合作非中国单边让步,而是基于平等互利。 印度若固守“被争取者”姿态,错判自身经济短板与地缘处境,恐将错失实利。 鲁奇尔·夏尔马的言论映射印度精英层长期以来的矛盾心态:渴望大国地位,却难摆脱依附困境。 中国“争取”印度,实为构建多极世界的务实之举。 双方若能超越情绪化博弈,以现实利益锚定合作,或可真正实现“1+1>2”的突破。毕竟,机会永远属于清醒者,而非沉醉于虚幻优越感的旁观者。 对此,大家怎么看?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