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上课,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没想到,2019年她转身进入华科大一个举动创造历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郇真从小就被认为是“别人家的孩子”,她的父亲是一位大学数学教授,家中常年堆满了草稿纸和厚重的数学书籍,这样的环境让她从小耳濡目染,对数学有着天然的敏锐。 她一路成绩优异,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期间不仅名列前茅,还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摘得最高奖,毕业后,她又远赴海外求学,在世界名校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接连发表高水平论文,这样的履历,足以让人以为她的未来必然一帆风顺。 回国后,她接受了广州中山大学的聘请,按理说,这样的背景和资历,应当能在讲坛上赢得掌声与敬意,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她教授的是《线性代数》,这门课程本身就以难度著称,是不少学生眼里的“拦路虎”。 她本以为只要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就能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可是在课堂上,她讲解的方式偏向抽象和深奥,思路常常跳跃,甚至直接引用高阶研究中的概念,对于刚接触大学数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无异于听天书。 起初学生们还勉强坚持,但逐渐有人开始走神,课堂气氛冷清,提问的声音越来越少,到第二年,学生们的出勤率直线下降,不少人宁愿在宿舍看教材,也不愿再到课堂上听讲。 三年过去,曾经容纳数百人的大教室,往往只稀稀拉拉坐着十来个人,学生中甚至流传起一个颇为讽刺的外号“课件阅读机”,他们觉得老师只是在照本宣科,而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理解水平。 随着学生评价的不断下滑,学校的考核也愈发严苛,教学效果未达标,学生反馈堪忧,郇真终于在三年合同期满后,被校方告知不再续聘。 那一刻,她的光鲜履历似乎失去了作用,从北大到海外名校的耀眼背景,抵不过课堂上的冷清与考核中的失利,昔日的荣耀与现实的落差,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不过这次挫败并没有让她倒下,2019年,她迎来了新的机会,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中心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与中山大学不同的是,新的岗位为她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让她有更多精力投入科研。 同时她也开始认真反思自己之前的教学困境,她意识到,讲台不是科研研讨会,学生需要的是循序渐进的引导,而不是高深莫测的推导。 在新的环境里,她尝试改变授课方式,她不再一味强调复杂的公式推演,而是努力寻找生活中的案例来解释抽象概念。 比如外卖员如何找到送餐的最短路径,可以对应到图论中的问题,扫码支付背后隐藏的算法,可以解释线性代数的应用。 她把艰涩的理论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语境里理解数学的本质,课堂氛围随之活跃起来,学生开始愿意提问,出勤率也大幅提高,甚至出现了抢座的现象,曾经被冷落的课堂,如今成了校园里广受欢迎的热门课程。 与此同时,她的科研工作也迎来了突破,在减少教学压力后,她终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擅长的方向,经过多年的积累,她完成了一项重量级成果,并在世界顶尖数学期刊上发表。 这个期刊自创刊以来极为严格,能够在上面发表文章的华人学者屈指可数,她的论文发表后,在国内数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被视为推动中国代数拓扑研究的一次重要进展。 消息传开,不少人感到意外,当初在中山大学的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位他们觉得“枯燥乏味”的老师,其实是学术界的佼佼者,有人替中山大学惋惜,认为他们错过了一位人才,也有人为她感到欣慰,觉得她终于找到了真正发挥所长的舞台。 从学术光环下的冷清课堂,到教学失利后的解聘,再到2019年转身后的重生,郇真的经历让人看到教育与科研之间的张力。 一个学者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履历和奖项上,更在于她能否找到合适的位置,既发挥所长,又避免短板,那段看似灰暗的经历,反而成为她日后创造历史的转折点。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大学果然是包容性极强的地方”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