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与普京阿拉斯加会晤后,俄罗斯的形势一片大好,欧盟与乌克兰哀鸿遍野,这让我突然想起了此前几位教授高见,现在再翻出来仍觉得很有意思。 2025年这个夏天,阿拉斯加比往年要冷得多。不是气温的问题,而是气氛。 8月15日,特朗普和普京在美国安克雷奇市的美军基地上演了一场三小时的闭门会晤,没有顾问、没有幕僚,只有两人和两位翻译。 这种场面在国际政治中并不常见,但每次出现,往往都会带来点什么。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欧洲各国还没从睡梦中醒来,就发现自己被排除在局。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更是脸色铁青,因为他被通知的时候,美俄已经握完手、开完记者会了。 俄方把这次会面说得很清楚:这是一次“特别军事行动的凯旋门”。不仅象征意义十足,还可能彻底改变乌克兰东部的战局。 美方倒没说这么露骨,只是含糊地称为“试探性会晤”,但从特朗普的表情来看,他显然比新闻发布会那短短三分钟的发言更满意。 选在阿拉斯加开会并不是随便挑了个冷门地儿。这地方原本是沙俄的,后来被美国买下,现在选在这里谈判,普京自然是意味深长。 他心里明白,能让他在美军基地里和美国总统平起平坐谈三个小时,这已经是外交战的一次胜利。 会谈的重点大家心知肚明乌克兰战局,美国提出所谓“领土交换”的设想,意思是俄罗斯撤出一部分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地区,换乌克兰放弃顿涅茨克剩下的控制区。 而俄罗斯的要求更直接:承认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主权、解除所有制裁、乌克兰不能入北约,还要西方不许插手地面维和。 就在会谈前一天,俄军在红军城方向打出一波小高潮,一天推进15公里,拿下157平方公里。 这不是巧合,而是普京惯用的谈判前“亮肌肉”套路——先把筹码摆到桌上,再让你看到他不是来讲道理的,是来讲现实的。 欧洲这边的反应也不难想象。德国、法国、英国等八国赶紧凑到一起发了个声明,看似强硬,实际上已经软了口风。 连“不交出俄未占领土地”都写进去了,那不就是默认现状了吗?而此前他们还在要求俄罗斯“全部撤军”。 乌克兰的处境更不用多说。一边是东部四州已经实控在俄军手中,一边是经济萎缩严重,GDP比战前掉了30%。 原本承诺的一百万发炮弹,欧洲到现在只交付了一半。泽连斯基现在真的是四面楚歌。 特朗普甚至公开表示:“俄罗斯很强大,而乌克兰不是。”这话听着像实话,但对基辅来说无异于一记耳光。 泽连斯基的选择并不多。要么接受割地的现实,背上“民族罪人”的标签;要么继续死扛,等来的可能是美国的制裁和欧洲的冷眼。 他当然不愿意接受没有乌克兰参与的协议,但问题是,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并不等你愿不愿意。 而普京则是这场会面最大的赢家。他不仅突破了国际刑事法院的限制,在阿拉斯加与美国总统面对面谈了三个小时,还顺势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外交孤立。 经济数据显示,俄罗斯的GDP按购买力平价已跃居世界前列,卢布汇率比战前还稳。军工产能也在全面拉升:坦克、装甲车、炮弹的产量都超过了北约总和。 制裁?已经不再像2022年那样让俄罗斯焦头烂额了。俄方“向东转”的策略成效显著,中国对俄出口额从战前的479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1154.9亿美元。 印度继续买俄油,土耳其成了芯片中转站。被欧美封锁的供应链,俄罗斯自己已经补了不少。 特朗普当然也有自己的算盘。他正在谋划将乌克兰问题“美俄主导”,排除欧洲插手,从而把自己塑造成“和平缔造者”。 甚至有人说,他的目标是冲击诺贝尔和平奖。不过更现实的,是他想甩掉每年上千亿美元的军援包袱。他提议让乌克兰用锂矿收益抵债,并把战略资源逐步转向印太方向。 欧洲这边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原本幻想通过经济制裁拖垮俄罗斯,结果不仅没拖垮,还把自己给拖住了。 三年实施了一万多项制裁,冻结了俄央行3000亿欧元资产,还承受了能源价格飙升的反噬。德国工业一度停摆,老百姓连暖气都成了问题。 更尴尬的是,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称普京“非常真诚”,这话让欧洲领导人听着都不自在。 欧洲以为自己是局中人,结果发现自己连观众都不是,只能在舞台边上发声明、画红线。 接下来,特朗普已经邀请泽连斯基和欧洲领导人到白宫开会,时间定在8月18日。他还表示会“很快再次会面”,而普京则直接邀请他下次去莫斯科。 外界猜测,如果最终达成“朝鲜模式”的停火方案,即战线冻结、控制区不变,俄罗斯就将长期掌控乌东,对欧洲构成持续压力。 信息来源: 《谈了近三个小时未达成协议,美俄首脑会晤“很默契”》——大众日报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8月23日)报道:“美国国会议员星期五(8月22日)呼吁国际
【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