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萧华被任命为广西省委书记,就在他准备上任时,毛主席却给华中局发报:“这个人不合适,希望能考虑其他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切都是百废待兴,又充满希望的时候。 当时,我军横扫千军如卷席,解放广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广西那地方,可不是一般的省份,长期是桂系军阀的地盘,情况复杂得很。派谁去当第一任省委书记,这可是个技术活,得派个猛人。 中央经过考量,看中了第四野战军的青年才俊——萧华。 这萧华是谁?那可是我军大名鼎鼎的“儒将”,12岁就参加革命,17岁就当上了“少共国际师”的政委,文武双全,战功赫赫。让他去镇守广西,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任命下来了,萧华自己也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南下赴任。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封电报从毛主席的办公桌上发出,直抵华中局,内容就一句话,但分量千钧:“这个人不合适,希望能考虑其他人!” 一个板上钉钉的任命,眼看人都要出发了,最高领袖亲自叫停。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是萧华得罪了谁?还是能力不行? 恰恰不是说萧华不行,反而是因为他“太行了”,以至于毛主席觉得,让他去管一个省,有点“屈才”了。 1949年毛主席的“棋盘”上,除了收拾国民党残余部队,还有一件什么天大的事。 那就是——建立一支属于我们自己的人民空军。 当时我们只有强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基本就是一张白纸。没有飞机,没有制空权,那腰杆子就挺不直。别说解放台湾了,就连国家的领空安全都保证不了。毛主席在1949年初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明确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命令一下,全军都在行动。 当时的情况有多艰苦?我们是从东北老航校那点家底儿起步的,靠着缴获来的破旧飞机,和一群对天空充满向往的年轻人,硬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第一批飞行员和技术人才。 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要成立一个军种,必须得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司令员的人选,中央很快就定了下来,那就是刘亚楼,一位同样战功卓著的悍将。 可光有司令员不行啊,空军是高技术军种,政治工作尤其重要,必须配一个同样重量级的政委。这个政委,不仅要懂政治,会带队伍,还得脑子活,学习能力强,能快速接受新事物,最关键的是,要年轻,有冲劲,能和刘亚楼搭好班子。 毛主席在脑子里把高级将领过了一遍筛子,最后,目光落在了那个正准备去广西上任的萧华身上。 没错,就是他了! 萧华年轻有为,当时才33岁,政治工作经验丰富,从红军时期就一直是我军优秀的政治主官。他文化水平高,善于学习和总结,这对于从零开始建设空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他有威望,压得住场子。 在毛主席看来,广西的问题虽然复杂,但终究是一个“地面”上的问题,派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去坐镇,是能够解决的。后来,中央就派了在广西有深厚人脉和威望的张云逸老将军担任广西省委书记,事实证明这个决策非常正确。 但是,建设人民空军,是从无到有的开创性事业,是关乎国家长远战略安全的“天空”问题。 这就需要最顶尖、最富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去挑大梁。 这就是一个战略家的格局。他考虑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个国家未来的安全布局。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到最关键、最需要开拓的位置上,这叫“好钢用在刀刃上”。 所以,那封“这个人不合适”的电报,实际上是一封“提拔令”。它否定的不是萧华去广西的能力,而是肯定了他有能力去承担一个更重大、更艰巨的使命。 1949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萧华为空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正式成立。一个全新的军种,就在这两位年轻将领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而辉煌的创业。 萧华将军后来不仅为空军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也在其他岗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他这段“失之交臂”广西书记的经历,反而成了一段佳话,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以国家大局为重,又是如何进行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的。 真正的人才,不是放在安稳的位置上守成,而是应该被派往最需要他的风口浪尖,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毛主席亲问粟裕:顶撞你的大将撤不撤职,粟裕的回答令人敬佩“粟裕同志,宋时轮是不
【1评论】【10点赞】